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12月21日

打好生态环境保卫战 助力农旅融合促增收

图为群众庆祝碾米文化节活动

本报讯 (通讯员 潘胜天) 初冬时节,暖阳如春。在黄平县重安江江心的古碾群上,当地的苗族、 亻革 家群众载歌载舞,庆祝碾米文化节,展现古老的稻作文明,吸引众多的游客驻足观看。

重安江是清水江的主要支流,江畔上是重安镇所在地,青山绿水,四面环山,景色宜人。但在多年前,这里却是水量下降,水面泛泡,古碾垮塌,群众意见纷纷。面对环境的变化和群众的意见,黄平县坚持人民至上原则,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积极推动“河长制”“林长制”工作,发动全民齐抓共护同治生态环境,坚决打好生态环境保卫战。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完善河流治理体系,保障水质水源安全,黄平县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自觉扛起管护好辖区内水系水源的重大政治责任,明确总河长和分级分段河长及责任单位,对全县所有河流河湖进行“拉网式”排查和规范清理整治,切实推动河湖整治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持续开展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认真实施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和天然林保护工程,选聘生态护林员1300多人,划定重安江水源地朱家山作为重点保护区,实行最严格的森林保护制度;坚持把污染防治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深入实施“双十工程”,不断攻克“蓝天保卫、碧水保卫、净土保卫、固废治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五场战役。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88%,森林覆盖率从2016年的55.12%提高到61.12%,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6%,农村饮水安全覆盖率100%,黄平被列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荣获全国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先进集体,绿色成了发展的鲜明底色。

通过持续的生态保护和多年的生态修复,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重安江沿岸的山变绿了,水变清了,国家拨款维修了垮塌的古碾,清清的江水让重安江焕发了生机,江心古水碾群又转动如初了。

据了解,重安江江心水碾群始建于明朝,是南方稻作民族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在贵州是独一无二的历史产物,被国务院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何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黄平县以重安江江心水碾群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为依托,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的作用,探索“党支部+合作社+示范基地+农业经纪人”的产业发展模式,做好重安半山村古稻种养殖专业合作有机米的认证,做强“半山五古稻”的品牌,寻找农旅融合的结合点,挖掘民间文化资源,全方位打造民族乡村旅游,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

据悉,自重安半山村古稻种养殖专业合作成立以来,五古稻种植从30多亩发展到1200多亩,种植户从15户扩大到200多户,受益群众达1000多人,同时带动1万多人次就业增收,创建的“半山五古稻”也远销广东、浙江、上海等大中城市。2019年以半山村为中心的“苗族稻作习俗”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合作社每年重大农事都按当地习俗举行庄重的传统仪式,注入民族文化的内涵,由单纯的生产形式发展成活跃的民族文化活动,吸引了不少爱好民俗探访的旅客。在活动中,通过“带货直播”把生态绿色的本土农产品分享给全国各地的用户。

“碾米文化节的成功举办,得益于重安江的青山绿水,得益于蓝天白云保卫战的胜利,得益于生态环境的改善,让重安江人民记忆中的‘乡愁’有归处,让文物保护带动旅游业的发展。”活动举办方负责人介绍说。

--> 2021-12-21 1 1 黔东南日报 c176189.html 1 打好生态环境保卫战 助力农旅融合促增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