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远县城关第五小学盘龙校区 孙荣珍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课堂导入是语文整堂课的导火索,其效果如何对整堂课的效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巧妙的课堂导入方式,可以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学生的兴奋点移到上课中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的内容当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以后,学生的大脑才开始跟着老师的思维一起探讨未知的世界,才能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得透彻,掌握得牢固。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多样,新课导入应该各具特点。模式化的导入内涵浅,不能很好体现各类教材的特点,形式单一乏味。长时间运用某种导入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产生不良影响,这就要求我们运用多种方法导入新课。
一、 巧设问题激趣
小学生喜欢提出问题,利用这一点,课前依据新课内容巧妙设置疑问,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兴趣。笔者听过一位五年级教师教学《我的“长生果”》,在板书课题后,教师这样发问:“什么是长生果?为什么要打双引号呢?”学生怀着好奇的心情阅读课文,寻找答案。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时,让学生齐读课文后思考“题目有没有让你好奇的地方?”学生急不可耐地提出自己的疑问:“鱼游到了纸上,太不可思议了吧?”“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呢?”……无需老师再导,学生就会迫不及待地学习课文。这样的质疑设问,目的是以“疑”作为学生“思”的先导。所提出的问题要紧扣教材内容的重点,要紧扣学生的认知实际,把握好问题与学生认知之间的梯度,这样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动脑思考,引起学生探新寻胜的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推动新课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关联故事诱导
小学生喜欢听故事,是不争的事实,而《语文课程标准》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状况强调语文课程生活化,要求进一步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把语文学习的背景扩大到学生整个的生活世界。而故事来源于生活,因此把故事有机融入学科教学中,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有益补充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真正与生活交融,让语文课堂源源不断地涌进生活的清泉,所以上新课前可以先讲与课文有关的故事,再接触课文,既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又能激发其学习兴趣。例如我们有一位低年级老师上《太空生活趣事多》这篇课文时,她先讲了一个关于太空的故事,然后再让学生根据图片来学习课文,学生就能快速找出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在太空生活的四件趣事。对高年级学生,可通过先讲妙趣横生的故事,介绍富有哲理、生动感人的趣闻,描述栩栩如生的生活事例,引导他们进入新课的学习。例如在教学《杨氏之子》这篇小古文时,先讲一个关于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之前,体现语言艺术的经典故事,然后告诉学生“这样的事例,在我们中国也是举不胜举,现在我们再来学习一个九岁的孩子,回答别人时语言风趣机智,妙趣横生的小古文”。这样就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孩子们就非常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课文。
三、联系旧知导入
借助与新教学情境密切相关的旧知识,引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预测、设想,从而激发他们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一般来说,学生对新的教学情况能产生好奇心,但要转化为学习兴趣,则必须借助于新旧知识的联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面对新奇的信息,学习者一般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选择,只有与旧知识建立起联系的新信息,才能引起学习的兴趣。正如孔子所说的“温故而知新”。
例如,在学习《静夜思》这首诗之前,先让小朋友说说你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能背给大家听听吗?激起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通过联系学生的旧知,顺理成章出示《静夜思》的学习材料,学生学起来也是水到渠成。
四、创设情境共鸣
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教学挂图或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更好地进入新的教学情境。创设情境的基本要点是“情”与“境”,通过“境”来表现和感染“情”,通过“情”来深化“境”。因此,使用这种方法,最本质的要求是根据“情”来创设“境”。
例如,教学一年级上册《识字6》,先让学生观察沙滩和大海的画面(挂图或幻灯片),感受到大海的美和小孩在沙滩玩耍时的快乐情景。在出示情景画面的同时,播放《赶海歌》,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在情景交融中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如果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能让学生参与进来,效果会更好,因为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最大限度地利用手、脑、行为去探索、观察、验证、分析、总结,亲自体验整个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有利于新课的学习,还有助于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升。
五、直观演示探究
演示实物,标本、模型、挂图,或搞些小实验让学生观察,通过这些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学习课文与认识事物有机结合,丰富感性材料,提供生活场面,让学生充分感受、理解、想象,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激发他们获得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的愿望,自觉进入艺术形象再现的生活场景之中。在教学《乌鸦喝水》时,笔者准备了一些小石子和一个瓶子,然后瓶子里放半瓶水,让学生起来把石子一个一个放入瓶中。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再让他们接触课文。这时学生就能带着好奇的心理主动探索,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开始新课的学习。
六、充分利用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标题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有的标题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引导学生分析标题,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线索,摸清思路,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例如,笔者在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在板书课题后,也引导学生思考议论:“读了课文的题目,你自己想到了什么?”老师耐心启发,学生却无法想出“什么”来。教师只好告诉学生,读这篇课文应该想到“挖井人是谁”“什么人吃水”“为什么不忘挖井人”。同一种方法的使用,在一年级为什么导而不“入”?这是因为脱离了学生的知识基础,标题里的“忘”“挖”“井”是生字;远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城镇的小学生有的只知道自来水,不熟悉“井”;背离了年级要求,对一年级小学生这样进行审题训练,要求偏高,脱离实际。
以上的阐述仅是个人体会。实际上同一篇课文的导入新课的方法,因班而异,因时而异,因人而异,灵活多样,门径各异。但切不要摆花架子,要实中求活,要将知识性、趣味性结合在一起。叶圣陶对“导”说得最为切中:“‘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在设计导语时,要了解学生,根据学生求知规律和心理需求,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全篇的感知,使学生很快入境,从而激发学生自读自悟,真正做到“课伊始,趣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