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12月24日

推窗见绿 出门即景

—— 奋力书写生态文明建设的“凯里答卷”

宜居乡村

生态凯里

○通讯员 熊顺才

“抬头是蓝天,低头是绿地,我们居住的城市更美了!”

“满城绿意,空气清新”,凯里市给游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推窗见绿,出门即景”,成为凯里市生态建设的真实写照。

长期以来,凯里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统领,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着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努力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多措并举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交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凯里答卷”。

打好“组合拳” 守住生态屏障

漫步凯城大地,蓝天白云交相辉映,市民在城区的游园、绿地里休闲娱乐,尽享绿色美好时光。

近年来,凯里市坚持“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人在园中”的理念,制定了《凯里市农业废弃物工作实施方案》《市全面加强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工作方案》,持续推进水系建设和生态景观改造,完善绿道绿廊、街头绿地、小区绿化和休闲空间生态体系,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固废治理”攻坚战、“乡村环境整治”攻坚战,并严格落实生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问题整改,实现“推窗见绿,出门即景”。

同时,凯里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生态立市”发展战略,以建设绿色大凯里为核心,以“宜居、宜游、宜业”的三宜城市为目标,多形式、多视角、多层面的为城市增绿、补绿、添绿。

通过实施公园广场建设、生态景观带、裸露山体植被恢复及拆违建绿等有效措施,开辟了城市绿化空间,增加了城市绿地面积,城市生态明显改善,人居环境明显提高,城市更加靓丽宜居。

“十三五”期间,凯里市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高效推进;建成污水处理厂11座、提标扩容改造5座,总投资4.7亿元;建成凯里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和矿山、裸露山体植被恢复成效显著。成功创建了国家节水型城市,荣获“省级园林城市”称号。

坚持生态优先 推动绿色发展

初冬时节,走进炉山镇洛棉村,乡间小道干净整洁,荷田里鱼儿成群,蜿蜒的小河绕过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山坡被果树覆盖着。

近年来,洛棉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打造“桃李荷田·生态洛棉”农文旅一体化的田园综合体。

然而,洛棉村曾经有过一段“风光”的历史。

“大概在30多年前,山坡上发现了煤矿,就开始有大车开进村里来了。”村民罗天夏介绍说,车辆最多的时候,从坡脚排到坡顶。简单开挖出来的泥坯路,天干的时候会有两条深深的车轮印。

如今,满坡披绿的洛棉村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已是农文旅产业综合体3A级景区,成了吸引游客的美丽乡村。

炉山镇洛棉村的蝶变,只是凯里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凯里市将绿色发展作为首选路径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以建设“生态凯里”为工作目标,努力改善城市环境与秩序,提高市民综合素质,着力打造成为山水田园城市和国际旅游城市。

与此同时,先后创建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植被恢复造林、森林抚育试点、生态扶贫、石漠化综合治理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项目,不断将凯里市打造成为宜业、宜居、宜游的森林城市。

昔日藏在“深闺”的城市、村落,经历城镇化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精雕细琢,如“明珠”般璀璨夺目,凯里市成为游客向往之地,入选2020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

厚植生态优势 激发绿色动能

厚植生态优势的凯里,生态环境优势正在加快转换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

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凯里市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打造“东西林下产业带”,重点发展林下食用菌、林下中药材、林下香炉山鸡、林下蜂等产业,全力推动生态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

同时,依托黔东南高新区,着力培育和引进具有较大规模、较大潜力、较大辐射带动能力的中药材、食用菌、蜂蜜等深加工及冷链包装运输销售企业的林下经济龙头企业,发挥拳头效应,聚集林下产业群,力争将凯里打造成西南地区林下种植养殖产品加工及销售集散地。

用生态理念引领发展,在发展中注重生态保护。凯里市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民族工艺品加工、民族医药、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初步形成了以本地优势资源深加工及综合利用产业为主导,生态特色食品及酸汤产业为品牌,基础材料产业为存量,大数据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产业为增量,大健康医药产业为特色的新型现代工业体系。

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环境,大大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如今,行走在凯城大地,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生态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 2021-12-24 —— 奋力书写生态文明建设的“凯里答卷” 1 1 黔东南日报 c176538.html 1 推窗见绿 出门即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