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12月26日

重走长征路 学习毛泽东

○ 方 为

今年,正当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我们迎来了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诞辰128周年的庄严时刻。为缅怀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我们将《重走长征路 学习毛泽东》一文刊载,与读者一道想念毛泽东同志,学习毛泽东同志。

2016年10月26日,正值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由中央党史研究室宣传教育局、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黔东南州委州政府、凯里军分区主办的《长征论坛》在黔东南举行。论坛活动前,有关领导、专家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后代代表等150余人参加了“重走长征路”体验活动。我有幸参加了此次活动。参与活动的同志从黎平县出发,途经锦屏、剑河、三穗、台江、镇远、黄平,最后到达凯里。大家一路看,一路听,一路感悟。我深刻地体会到,重走长征路过程,就是学习毛泽东的过程,就是悟出人生真谛的过程。在重走长征路过程中,当年毛泽东敢于担当、知人善任、运筹帷幄的高大形象总在我的脑海里浮现,伟人毛泽东实事求是、乐观向上、勤俭节约的伟大精神总是激励着我奋勇前行。我们要经常重走长征路,深入学习毛泽东,不断传承红色基因,用红色文化洗涤灵魂,不断改造我们的世界观。

一、推动黎平会议改变中央红军前进方向,学习毛泽东实事求是、敢于担当精神

26日上午8点,我们从黎平县南泉山大酒店出发,来到黎平翘街。进入翘街,在解说员带领下,我们先后参观了黎平会议纪念馆、黎平会议会址、中央红军干部休养连旧址、毛泽东住址、红军广场等,深入详细了解黎平会议的历史。

1927年9月,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开始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不久,朱德同志也率领南昌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同毛泽东会师,共同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当时,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我党创建的十多个革命根据地中发展最好、影响最大的一个。当时蒋介石反革命集团一方面打击破坏中共中央机关,一方面进攻围剿革命根据地,尤其是集中兵力围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前后围剿五次。红军组织反“围剿”五次。前三次反“围剿”在毛泽东的亲自指挥下取得胜利,第四次反“围剿”按照毛泽东的指挥艺术也取得胜利。1931年,由于蒋介石的破坏,中共中央核心人物顾顺章、向忠发等先后叛变,留驻上海的党中央首脑机关已不再安全,因而纷纷前往各革命根据地。1931年至1932年,赣南会议、于都会议毛泽东相继被剥夺党的领导权和红军指挥权。在李德、博古指挥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不安全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长征,去湘西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长征前,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不准备让毛泽东参加长征,毛泽东直到最后一刻才接到参加长征的通知。长征开始时,毛泽东一直处于被排挤、受冷落状态。由于“左”倾错误指挥,湘江战役红军遭受惨重失利,红军从开始长征的8万人锐减至3万人。在这种极为不利的情况下,虽然临时决定中央红军从湖南通道县暂时转兵贵州黎平县,但当时党和红军最高指挥者李德、博古仍然执意执行北上湘西的计划,可是,这时蒋介石已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20万兵力准备围歼红军。眼看红军就要落入蒋介石早已布下的一举歼灭红军的陷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毛泽东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解决问题,不顾重病缠身,坚决与“左”倾错误作斗争,极力主张不去湘西去黔北,积极推动黎平会议作出了改变红军前进方向的战略决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使中国革命开始实现伟大转折。黎平会议作出改变中央红军前进方向的决定,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实事求是、敢于担当的精神。

人活着是为社会进步干一番事业,体现人生价值。然而,干一番事业,体现人生价值就要不唯书不唯上,一切从实际出发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按照客观事物内在规律办事,这样才能办成事成大事。就是要敢于担当,尤其是在危急关头,更要挺身而出。敢于担当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勇气。发展需要实事求是、敢于担当的创业者,群众最欢迎实事求是、敢于担当的“父母官”。我们要向毛泽东学习,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敢于担当,勇于负责,干出一番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事业。

二、创作《十六字令·三首》鼓舞志气,学习毛泽东藐视困难、乐观向上的积极态度

从黎平县城出发,沿着三黎高速途经锦屏县隆里乡,约莫一个半小时车程,就到了锦屏县河口乡瑶光村。

我们走进当年毛主席下榻过的李志熙老木屋,解说员热情洋溢地向我们介绍毛泽东在这里创作《十六字令·三首》的精彩故事。由于这三首令作者只注明大约创作时间为1934年—1935年间,所以留下争议的空间,根据情景分析很可能是在我州境内,锦屏县党史办同志说得更具体。据考证,1934年12月21日,毛泽东和中央红军翻越高耸入云的青山界时,就在瑶光村李志熙家宿营。就在这里,红军刚刚打赢了河口战斗,歼敌300余人,粉碎了王家烈军队凭借清水江天险阻截红军北上的图谋,取得了湘江战役失利以来首场胜利。就在这里,毛泽东激情豪迈,泼墨挥毫写成了《十六字令·三首》。根据词的情景看,我认为有一定道理。哪里写成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首词的乐观主义精神,鼓舞中央红军的斗志,为克服困难提供了精神支柱。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这里的“山”指青山界这样的自然山,描写长征途中山高路陡、急迫行军的情景,多么贴切!多么形象!“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这里的“山”比喻中国工农红军,反映红军长征途中不畏艰险战胜困难的排山倒海之势,多么豪迈、多么有力!这里可能不是描写湘江战役的场面,很可能是描写河口战斗的场面。“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这里的“山”象征着中国共产党,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共产党在生死存亡关头通过黎平会议领导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走向胜利的无比崇敬和坚强信心,对党多么忠心、信念多么坚定!这里,一定是歌颂黎平会议党中央的英明领导。这首词,充分体现了伟人毛泽东藐视困难、乐观向上态度。

事实上,黎平会议后,虽然中国革命开始出现转折,毛泽东个人的命运也开始有了转机。但是,红军并未真正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中国革命前途仍处于风雨飘摇中;毛泽东个人命运也还没有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尽管如此,毛泽东依然保持着乐观主义精神,以积极向上的态度藐视一切困难,并以这首气势恢宏、气吞山河的诗词鼓舞着红军将士的斗志。正因为有了这首词作为精神食粮,红军将士才能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不断战胜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任何一项事业的发展壮大,任何一个人的进步成长,总是坎坎坷坷、曲曲折折,有时甚至处于不利的逆境,绝不可能一帆风顺,这是共同的人生规律;不同的是,对待挫折和困难的态度。在逆境中,如果脑海里总是浮现乌云,眼中总是看见黑暗,心中总是郁积困难,那么就会被困难和问题所击倒;反之,如果始终藐视困难,保持着乐观向上的态度,在困难面前看到成绩,在黑暗中展望光明,那么就会跨过障碍,克服困难,夺取胜利。我们要像毛泽东那样,在困难面前要看到成绩和希望,始终保持着乐观主义精神。

三、制定实行民族政策团结少数民族群众,学习毛泽东团结群众、关心群众的为民情怀

从锦屏县河口乡瑶光村出发,经过剑河县南加镇,汽车在崇山峻岭的盘山公路上行驶,大约两个小时到达了剑河县柳川镇。我们在这里住一晚。这里没有纪念馆,也没有展板宣传。据州党史办同志介绍,1934年12月24日,毛泽东和中央红军进入剑河县柳川镇。在这里住了一晚,当得知任弼时领导的红六军团前不久在距离此地不远的大广坳与王家烈部队发生战斗,遭受重大损失后,毛泽东敏感地意识到,这不是小问题。当天,他就指示总政治部代主任李富春召开群众大会,总结这次战斗失利的教训。通过深入分析,认为这次战斗遭受损失,最大的问题就是红军得不到少数民族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为此,中央军委政治部立即研究制定民族政策,向各军团政治部发出了《关于我军沿途注意与苗民关系,加强纪律检查的指示》,规定不打苗民土豪,不杀苗民有信仰的甲长、乡长,不杀苗民耕牛。这一民族政策,为中央红军团结少数民族群众,顺利经过少数民族地区创造了条件,为我们党今后制定民族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1934年12月25日,当毛泽东随着红军队伍经过中都苗寨时,在路口遇到因冻饿倒在路边的苗族老大娘李老仰和她的孙子吴昌学,毛泽东走过去问寒问暖,叫警卫员拿干粮给她们吃,同时从身上脱下自己的毛衣送给老人。

我们党和红军正因为有团结群众、关心群众的民族政策和为民情怀,才赢得了少数民族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和人民赋予我们手中的权力,只能用来和必须用来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为人民群众谋利益,首先要关心群众、团结群众,让群众深深地感受到你是他们的贴心人,这样才能团结群众形成磅礴的力量推动事业的发展。我们每一个党的干部,无论在哪一个岗位,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向毛泽东学习,心中时刻装着人民,为人民着想,团结群众、依靠群众推动事业的发展。

四、推荐杨至成开展先遣探路工作,学习毛泽东知人善任、选贤任能的政治智慧

第二天天一亮,从剑河县柳川镇出发,沿着三黎高速往南,约莫一个半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三穗县城。

杨至成将军纪念馆坐落在三穗县城中央。进入杨至成将军纪念馆,我们知道杨至成是贵州三穗人,是贵州省唯一的开国上将,这是三穗的荣誉、黔东南的荣誉,也是贵州的荣誉。

据解说员介绍,这荣誉的背后,与毛泽东这一“伯乐”密切联系,我们从红军长征时期,毛泽东积极推荐杨至成开展先遣探路工作,就亲切地感受到毛泽东知人善任、选贤任能的政治智慧。

黎平会议后,中共中央作出了向遵义挺进的战略决定。但黎平至遵义行程600余公里,一路崇山峻岭、江河纵横,中央红军医药匮乏、缺衣少粮,沿途又有王家烈部队围追堵截。既要摆脱敌人,又要保全红军,困难重重,形势严峻。摆在党和红军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就是选人做好以发动群众筹集粮饷、选定线路为主要任务的先遣探路工作。

在毛泽东看来,杨至成是做好这项工作的最佳人选。早在红军早期的发展壮大中,杨至成在解决粮饷及医药、创办后勤学校、开设军工厂、设立军供站、筹措粮款等方面就为红军做出过突出贡献,也积累了丰富经验,为红军一至四次反“围剿”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勤保障,曾被称为红军的“大管家”。而且,杨至成是黔东南本地人,又是少数民族,会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熟悉黔东南及贵州情况。但是在1934年5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陷入困境时,杨至成被李德诬陷“不能从正规上补给红军”,撤销其总供给部部长兼政治委员职务。黎平会议后,党中央成立了中央军委先遣工作团,毛泽东极力向周恩来推荐了杨至成,周恩来采纳了毛泽东的意见,安排杨至成参加先遣团工作,成了红军长征路上的先行官。杨至成参加先遣团工作后,用苗语侗话很好地发动苗侗群众支持红军,为打赢镇远战斗、筹集粮饷提供了可靠的情报,为中央红军选定最直近最安全的前进路线。

毛泽东同志指出: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选贤任能、知人善任是一个领导干部极其重要的智慧,也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事业要成功,核心在人才。我们要像毛泽东那样,知人善任、选贤任能,惜才爱才、因才施用。领导干部要有强烈的人才意识和用人意识,平常要注意观察、了解干部和人才,要重视培养、锻炼干部和人才,要因才施用、因事用人,用德才兼备的人。

五、在粗茶淡饭中度过四十一岁生日,学习毛泽东勤俭节约、反对浪费高尚风格

从三穗出发,沿着玉凯高速公路往北走,穿过台江县城,我们来到了台江县施洞镇石家寨。当年,毛泽东的41岁生日就在这里度过。

据州委党史办同志介绍,1934年12月26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王稼祥、董必武等同志就住在石三林木屋。

黔东南素有“百节之乡”的美誉。苗家人非常重视生日。据石三林后代回忆,石家大娘得知有一个客人过生日立刻到屋前捉来几只鸭子,说要炖起来给客人过生日。毛泽东得知后坚决不同意,他知道黔东南地处偏远,老百姓生活极其困难,这几只鸭子几乎就是石家人生活的全部来源。后来石大娘又从灶房后面的米桶里舀了两碗米坚持又要炖稀粥给客人,毛泽东连忙谢绝。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等几人对苗家风俗有些了解,他们不忍心拒绝老大娘的一番好意,只有借着庆祝镇远战斗取得胜利的由头,劝说毛泽东与大家“热闹热闹”,激励激励大家,争取革命早日成功。毛泽东只好默许,但他仍悄悄让董必武放了两块银元到火塘上的吊篮里。

没有生日酒,没有生日蛋糕,没有美味和佳肴,毛泽东就这样在粗茶淡饭中度过了自己的41岁生日。

纵观伟人毛泽东的一生,他都没有认真庆祝过生日,即便后来带领全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成了新中国的领袖。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是我们成家立业的根本。古人就曾谆谆教导我们要“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勤俭节约的家庭,日子才会越过越好;勤俭节约的国家,才会永久兴旺发达。我们要向毛泽东学习,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勤俭节约、反对浪费,把“勤俭节约、反对浪费”当成一生座右铭。

六、协助打赢镇远战斗,学习毛泽东胸怀全局、虑在千里的谋事本领

从台江县施洞镇出发,汽车沿着省道,途经涌溪乡,行程约莫一个半小时,我们来到了镇远古城。这时已经晚上。

第三天上午,在镇远革命史馆,解说员热情洋溢地向我们介绍了镇远战斗。

是否攻打镇远,当时在红军内部存有很大争议。有的认为,镇远并非红军前往遵义要道,湘江战役失利后,红军物资匮乏,红军将士身心疲惫,仗能不打则不打。但毛泽东从战略高度出发,认为攻打镇远势在必行,这是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关键。1934年12月24日清晨,中国工农红军右纵队在彭绍辉师长、肖华政委率领下,猛烈攻关,杀敌200余人,大败守敌“九子枪营”,成功攻占了镇远县城,没收仓库粮食、大洋、布匹、盐巴等大量官用、军用物资,全师将士搬运三天三夜,为红军补充了极其丰富的物资。

镇远战斗是毛泽东从全局出发,运筹帷幄,保障红军胜利到达遵义的战略选择。镇远战斗的胜利,为遵义会议胜利召开奠定了物质基础。如果毛泽东没有抓住后勤补给这个关键,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镇远战斗将不会发生,红军将不会得到那么多的补给,转战遵义或许也将不会那么顺利。

领导干部要有谋事创业的本领,没有能力和本领,凡事束手无策,就形不成气候,干不成大事。我们一定要向毛泽东学习,加强学习、刻苦锻炼,具备谋事创业的高超本领。

从镇远革命史馆出来,我们依依不舍回到住地,依然沉浸在今天的感悟之中。我们为伟人毛泽东胸有大局、运筹帷幄的宽阔境界和长远眼光所折服。

七、协助指挥打赢黄平战斗,学习毛泽东讲究策略、战术灵活的办事能力

从镇远出发,沿着306、804、204省道前行,途经施秉县城和黄平县城,行程一个半小时,我们到达了黄平旧州。

中午吃过红军饭后,在解说员的带领下,我们相继参观了中央红军司令部旧址、中华苏维埃临时银行、红六军团司令部和橘园密谈等旧址。

在参观途中,解说员详细向我们介绍了促成红军长征顺利到达遵义的重要战斗——黄平战斗。

根据黎平会议决议,中央红军的目标是到遵义建立根据地。但黔军对黔北防守甚严,如果取道旧州,北渡乌江到遵义,将面临被乌江守敌合力聚歼的危险。为了迷惑敌人,毛泽东认为必须围攻黄平县城,给敌人造成红军攻打贵阳的错觉,将黔军从黔北调至黄平重安至贵阳一线布防,造成乌江布防空虚,达到佯攻贵阳,实取遵义之目的。

王家烈真以为红军攻打贵阳,把乌江一带兵力调到黄平城外东部一带布防。12月26日清晨,红军飞奔黄平新州,战斗异常激烈、异常艰难。但红军根据军委关于“坚决进攻和消灭”黄平黔军命令,调集兵力,三面夹击,整整战斗一天,红军歼敌300多人,最后取得了黄平战斗的胜利。

黄平战斗是毛泽东声东击西、调虎离山军事思想的典范,为此后红军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北渡金沙江作了重要军事演习。黄平战斗的胜利,红军避开了黔军主力,顺利渡过乌江,最快速度夺取了遵义。

人人都应当有理想追求,想干事干成事,否则就没有前进的动力和干劲。但要实现理想目标,干成事成大事,还要选好路径,研究办法,讲究策略。我们要向毛泽东学习,在坚持目标不动摇的前提下,重视研究战略战术,讲究策略和方法。

八、遵义会议期间成立凯里党小组,学习毛泽东播撒火种、为民谋利的崇高品格

从黄平旧州出发,沿着余安高速,约莫一个小时车程,我们到达了凯里党史陈列馆。

在凯里党史陈列馆,在解说员的介绍下,更是对我州革命活动感到惊讶,没有想到在大山深处的黔东南,仍有如此光荣的革命传统。

1935年1月,遵义会议期间,为了传播革命真理,为了拯救支持拥护工农红军和中国革命的贵州劳苦大众,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研究决定成立中共贵州省工作委员会(简称省工委),不久,根据省工委的决定,成立了以长期在凯里进行革命活动的李光庭担任组长的省工委军事小组,负责在安顺、凯里一带领导兵运工作。11月18日,贵州省工委成立凯里党小组,由李光庭和李长青担任小组负责人,受省工委直接领导,负责组织军事工作、开展地方工作和肩负着湘鄂西前委所要求的在黔东南地区开展革命武装斗争的使命。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凯里党小组遵照省工委指示,又立即投入到抗日战争中,积极组织发动数万群众兴修公路和机场。解放战争爆发后,凯里党小组又迅速积极支持解放战争,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黔东南解放时,新政权建立之初,凯里党小组积极配合做好各项权力交接工作,凯里党小组培养发展的积极分子分散到新的政府中,革命火种得以代代相传。

为民谋利,就要建立保障机制。为人民谋幸福的保障机制是什么?党的组织是播撒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平台、凝聚人才的磁场、干事创业的机制。建立党组织,发挥党组织作用,革命事业就一定能够形成燎原之势,就能够势如破竹地迅速发展。我们要向毛泽东学习,时刻重视加强党组织建设,为干事创业、为人民谋幸福提供组织保障。

黔东南是中国革命伟大转折的起点,同时也是伟人毛泽东命运崛起的福地。在黔东南这片热土上“重走长征路”,我们会学到伟人毛泽东崇高品格和伟大精神,会得到很多人生启迪。

今后,我们要沿着伟人毛泽东的行军路线,深入开展“重走长征路”活动,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干部群众尤其是领导干部向毛泽东学习,坚定信念、勇挑重担,乐观向上、关心群众,增强本领、创造非凡;要沿着伟人毛泽东的行军路线,广泛开展“崛起之旅”,引导广大游客重走长征路,学习毛泽东,品味曲折人生,践悟崛起真谛。

--> 2021-12-26 1 1 黔东南日报 c176687.html 1 重走长征路 学习毛泽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