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丰 稔 姚 瑶
农业兴,则百业兴;农民富,则国家富;农村稳,则天下稳。黔东南州第十次党代会以来,我州聚焦脱贫攻坚,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持续提升,“苗侗山珍”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农业农村发展全面向好,呈现出农业兴、农村美、农民富的良好局面。在苗乡侗寨,乡村产业兴旺,农民幸福安康,一幅幅农业农村现代化画卷,正徐徐展开。
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
一是狠抓粮油生产。2021年,全州粮食播种面积432.94万亩,同比增长7.58%,比近五年粮食平均种植面积(400.43万亩)增加32.50万亩;总产量达141.02万吨,同比增长10.70%,比近五年粮食平均产量(126.51万吨)增加14.51万吨。水稻是黔东南第一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占黔东南州粮食作物的55%和75%;油菜播种面积76.11万亩,较上年增长14.38%;产量7.94万吨,较上年增长17.42%。二是狠抓重要农产品保供。全州保供蔬菜基地281个、生猪保供规模场371个、家禽保供规模场114个、禽蛋保供规模场74家。
做大做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
经过初步横向了解,黔东南州蓝莓、百香果、太子参、钩藤种植面积全省最大;鸭、鹅出栏产量和稻田养鱼面积及产量全省最大。
一、中药材产业。截至目前,全州中药材种植面积124.33万亩,比2017年的80.7万亩增长43.63万亩;总产量39.18 万吨,比2017年的21.02万吨增长18.16万吨;种植产值48.31亿元,比2017年的21.32亿元增长26.99亿元。其中重点品种钩藤42.08万亩、太子参19.70万亩、天麻7.05万亩、黄精6.61万亩、草珊瑚7.91万亩、茯苓3.67万亩、铁皮石斛3.33万亩、白及2.86万亩。重点推进建设丹寨县西南地区药用植物种苗繁育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锦屏县铁皮石斛种苗繁育基地、从江县箭叶淫羊藿标准化种子种苗繁育基地等良种繁育中心(基地),选育的“黔太子参1号”“施太1号”“贵参1号”“贵钩1号”“锦斛1号”先后通过贵州省非主要农作物认定,在施秉、黄平建设太子参良种繁育基地3000余亩,锦屏建设铁皮石斛良种繁育基地400亩,剑河建设钩藤良种繁育基地300余亩,从江建设淫羊藿良种繁育基地600亩。目前全州建设有中药材种子(苗)生产基地76个,提升优良种子种苗供应能力。全州具备初加工场地共计55家,总加工面积161659平方米,年总加工鲜品能力96886吨,覆盖种植面积54.73万亩,年加工产值11.41亿元。目前州内有16个贵州省“定制药园”建设示范单位,种植面积8.1126万亩。
二、食用菌产业。全州食用菌种植规模由2017年的1.22万亩(亿棒),发展到2021年(截至11月)月额的6.51万亩,全州食用菌产销经营主体293家,其中公司75家、合作社117家。本土经营主体年产菌棒4.2304亿棒,年制棒1亿棒以上的经营主体企业1家、年制棒3000万棒以上的经营主体企业2家、年制棒1000万棒经营主体7家。全州种植面积排在前五的食用菌单品为黑木耳(10683亩)、香菇(10295亩)、红托竹荪(5552亩)、平菇(3974亩)、茶树菇(2307亩)。
三、蔬菜产业。截至11月底,全州种菜面积269.08万亩、比2017年增长28.06%;鲜菜总产量459.55万吨、比2017年增长57.51%;鲜品总产值139.05亿元、比2017年增长84.46%;建成相对集中100亩以上的规模化、生态化蔬菜栽培示范基地10.6万亩;完成鲜菜销量294.16万吨,比2017年增长92.72%。2021年,全州完成辣椒种植面积38.13万亩,比2017年增加15.55万亩、增长68.87%;累计鲜椒产量52.89万吨,比2017年增加23.76万吨、增长81.06%;累计实现产值20.05亿元,比2017年增加11.42亿元、增长132.33%。全州有15个县有辣椒加工企业55家,主要产品有红酸汤、辣椒酱、干辣椒、糟辣椒、泡椒、手搓辣椒、酸辣婆、剁椒等,截至目前,加工产值达6.98亿元,交易额达4.24亿元。
四、生态家禽产业。全州生态家禽累计出栏3356.06万羽,已完成省级目标任务186.4%;禽蛋产量5.87万吨,已完成省级目标任务253.5%;实现产值32.24亿元。天柱县的贵州联合润农公司家禽屠宰场一期项目已建成投产,年屠宰能力达1800万羽,配套建设3000吨冷库。凯里市年屠宰1800万羽的家禽屠宰场项目已投产使用。麻江县宣威镇年屠宰300万羽家禽屠宰点已建成投产。全州4个家禽发展重点县有家禽种繁场4个,涵盖三穗鸭、黔东南小香鸡、香炉山鸡、瑶鸡等主要地方特色家禽品种,供苗能力从2016年的700万羽提高到现在的2400万羽。建有生态家禽产业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1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场11个,年出栏2000羽以上肉禽养殖场744个、年出栏1万羽以上规模养殖场130个,规模养殖比重达53.23%。“三穗鸭”“黔东南小香鸡”“天柱骡鸭”“黄平金黄鸡”等地方畜禽品种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五、牛羊产业。截至11月30日,全州出栏肉牛19.65 万头,牛肉产量2.45万吨,肉牛存栏49.74万头(其中能繁母牛15.7万头、贵州黄牛34.037万头)。出栏肉羊25.7万只,羊肉产量0.45万吨,肉羊存栏31.47万只(其中能繁母羊13.428万只)。适度规模家庭牧场989个(牛522个、羊467个)。预计年末出栏肉牛19.8万头,牛肉产量2.51万吨;出栏肉羊26万只,羊肉产量0.46万吨。
六、生态渔业。全州坚持以“种稻为主、种养结合、稳粮增效”原则,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稻鱼、稻鳅、稻鳖、稻虾、稻蟹、稻鱼鸭共生”等“稻+”生态种养模式,大幅度提高稻田综合效益,实现“一水双收”“一田多用”。据测算,稻渔综合种养新技术的应用,使稻田中氮、磷、钾的含量增加70%左右,每亩稻田增加蓄水80至100立方米,既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又增加土壤水涵养。同时,抗生素使用量年递减10%以上,减少了农业的面源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截至11月底,全州水产品产量完成60893吨,同比增长11.8%,产值完成19.97亿元,同比增长20.49%。其中:稻田养鱼实施面积125万亩,产量34262吨,面积和产量全省排位第一;发展湖库生态渔业17.83万亩,生产性回捕成品生态鱼4661吨;鲟鱼养殖面积达到53475平方米,产量1123吨。此外,全州建有池塘循环流水养殖、工厂化养殖、高位池养殖等设施渔业面积17570平方米。全州10亩以上水域面积的苗种繁育场66个,面积3867亩,年生产鱼苗22.37亿尾,年生产鱼种3183吨,以确保我州水产苗种供应需求。2017年,全州水产品产量5.5万吨,加工企业4家,渔业经济总产值12.31亿元;截至2021年11月,水产品产量为60893吨,渔业经济总产值19.97亿元,打造培育了全省唯一年加工量达5000吨商品鱼的水产品加工企业(三穗县贵州绿洲三珍食品有限公司)。
七、水果产业。2018年全州水果种植面积114.6万亩,产量57.4万吨,产值29.0亿元;截至2021年11月底,全州水果种植面积138.9万亩,同比增长15.75%;投产面积100.7万亩,同比增长28.33%;产量112.74万吨,同比增48.99%;产值78.03亿元,同比增61.32%。其中:蓝莓(以麻江县、丹寨为主要种植区域)面积16.7万亩,产量达6.28万吨;百香果(以从江县、榕江县为主要种植区域)面积8.49万亩,产量6.29万吨。
八、油茶产业。全州油茶基地建设由2017年的6个县发展到目前12个县(其中,重点发展县天柱、黎平、锦屏、从江、榕江、岑巩6个,一般发展县黄平、施秉、镇远、三穗、剑河、台江6个),建设主体达到17万余个(其中,企业79家、合作社166家、村集体139个、大户1029户、农户16.9万户);面积由82万余亩到发展到2021年的140万余亩。全州现有正常运行且具有一定规模的加工企业10家、油茶加工作坊200余家。全州加工茶籽由2018年的1.83万吨提升到2020年的2.39万吨,产值由3.8亿元增加到2020年6.6亿元;有一定规模加工企业从2018年的5家增加到2020年的10家,茶籽加工潜能由1.44万吨增加到4.2万吨,收购茶籽由3200吨增加到6100吨,生产商品茶油由480吨增加到1200吨。全州建有油茶定点育苗企业19家,具备年培育容器嫁接苗3000万株以上能力。我州现培育有油茶苗木达4531.8万株。
九、其他重点产业情况。茶园面积65.8万亩,投产面积54.23万亩,产量2.86万吨,产值37.16亿元;生猪存栏138.71万头,累计出栏166.36万头,综合产值59.06亿元。
加快发展壮大现代林业经济
目前,全州共获批省级森林康养试点基地7个,国家四部委联合批复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1个。截至11月底,全州林下经济种植养殖利用森林面积累计达140.18万亩,总产值30.99亿元。其中,林下食用菌累计达4.15万亩,林下中药材89.04万亩(其中,钩藤18.55万亩、天麻11.76万亩、草珊瑚9.15万亩、黄精6.86万亩、茯苓6.27万亩、石斛3.6万亩、天冬2.03万亩),林下养鸡存栏458.44万羽,出栏1478.31万羽,林下养蜂29.93万箱,另林下养羊存栏5.65万只、出栏7.62万只。
加强品牌培育
推动“苗侗山珍”品牌建设,品牌会员单位目前发展到113家,品牌授权13家企业共18款产品。其中,农产品种植养殖企业83家、加工企业11家、流通企业16家、其他行业3家,种植养殖企业主要以酸汤、蓝莓、茶叶、中药材、油茶为主。根据品牌授权管理办法,授权13家企业共18款产品。截至12月17日,“苗侗山珍”会员18300余人,收到消费充值40万元,已分成16个业务组,与州内各县(市)商务局、总工会等部门对接。经统计,1-9月份会员单位共销售约2亿元。黔东南州自2011年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工作以来,登记数量逐年稳步增加,从2011年登记之初的1个,上升到2017年的4个,2018年6个,2019年9个,2020年16个,截至目前,黔东南州共有19个地理标志农产品在农业农村部登记。自2019年农业农村部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以来,黔东南共有4个产品先后列入此项保护工程,分别为2019年的从江香禾糯,2020年的从江香猪、黔东南小香鸡,2021年的剑河白香猪。
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
农作物种质资源征集与保护工作有序推进,共征集到水稻资源86份、特色稻23份、红小豆10份、红薯4份,积极开展15个糯小米地方品种资源评价与选育。岑巩杂稻制种基地落实7家制种企业,落实杂稻制作种面积3.2万亩、组合42个,2021年继续获得农业农村部新一轮(2021-2025年)制种大县奖励资金每年5000万元,共计2.5亿元。
严格耕地保护与建设
一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2021年,省下达我州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30万亩,截至目前,全州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30.72万亩,任务完成率为102.4%,超额完成考核指标任务。二是加强耕地保护。目前,全州新增耕地11214.786亩,新增水田10737.396亩,新增粮食产能9712575.975公斤,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着力防止“非粮化”。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依托十二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构建“一乡一特”“一村一品”产业,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构建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全州州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568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11家、州级456家,2021年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州级龙头企业44家,省级龙头企业总资产66.37亿元,销售收入20.25亿元,带动农户8.24万户、29.25万元,累计带动农户增收总额达2.84亿元。全州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9089家,州级示范合作社431家。全州家庭农场发展到2653家,州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202家。2021年,培育了第七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唯一入围国家“重点行业头部企业”的贵州企业——贵州省三穗县兴绿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顺利推进
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从2015年的50个增加到62个,共有554家企业入驻,凯里云谷田园、麻江乌卡坪蓝梦园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示范园区正在成为引领全州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极。麻江县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榕江县入选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名单。建成500亩以上省级样板坝区15个、达标坝区59个。坝区结构调整成果进一步巩固,坝区耕地复种指数提高到2.03,平均亩产值达9681元。目前,佛山帮扶我州16个县市攻坚农业园区项目,确保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迈进“十四五”,黔东南将坚持走山地特色农业发展道路,坚持绿色高质量发展,引进现代种业企业或引用其生产的种苗,从“根底”抓好农业高质量标准化现代化发展。继续依托“苗侗山珍”区域性公共品牌,结合黔东南的农耕文化深入挖掘农产品背后的故事,打造新的农产品品牌,加大宣传力度,创响一批“老字号”农产品、“土特”农产品,走品牌强农之路。
让现代农业更优、美丽乡村更靓、农民口袋更富,在乡村振兴这份考卷上,苗乡侗寨正绽放出现代农业的梦想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