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珠海年鉴编辑中心 曹 琨
一部近代中国思想史乃至整个中国近代史怎么也绕不过广东,其中相当一部分功劳应该归于康梁师徒。正是因为他们不知疲倦的兴办学堂、四处讲学、开启民智,以及毕其功于一役的“百日维新”,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当时的康梁如神州大地熠熠生辉的两颗巨星,而围绕在他们周围的学子、门生,也如闪烁的小星,给当时阴霾笼罩的中国增添了星光。欧榘甲就是这样一颗小星星。
最近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欧榘甲文集》让我们从不算久远的历史尘埃中感受到了他不能被人忽视的魅力。这本从各种史料中搜集出来20多万字的册子,与其说是冰冷的文集,不如说是欧榘甲的精神画像。文集主要由欧榘甲的专著、文存组成,另附录有他人写的欧氏简传以及包括康有为、梁启超等一众与欧榘甲有关联的历史名人写给他的书信等文字。
欧榘甲,字云樵,别字海天,又名云高,乳名连魁,生于清同治四年(1865)九月八日,归善淡水人。先祖由福建迁来,至其祖父萃山公时,欧家在淡水已有很深的根基。欧榘甲生有异禀,被萃山公“视为伟器”。光绪十四年(1888),有铁面御史之誉的邓承修辞归故里,着手创办崇雅书院。邓承修得知萃山公是当地有名的长者,遂经常登门拜访,希望萃山公引荐俊才。萃山公令长孙欧榘甲“抠衣晋谒”,邓对其“赏识不置,使执弟子礼,以四百制钱为贽”。欧矩甲在邓承修课督之下,“学问大进。年甫弱冠,即补博士弟子员” 。邓承修创办的淡水崇雅书院孕育了不少时代英杰,如郑士良、李植生、邓仲元、邓演达等,欧榘甲亦是其中之出类拔萃者。在那里,他扬起了生命的风帆,走上了一条风云跌宕的传奇道路。光绪十七年(1891),康有为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聚徒讲学,宣传改良主义思想,在邓承修的大力举荐之下,欧榘甲成为万木草堂最早的康门弟子之一。
欧榘甲本质上是一个满怀强国理想的爱国报人。1898年2月,欧榘甲任长沙时务学堂第二任中文总教习,接前任梁启超之位。长沙时务学堂是清朝废除科举之后的第一个学堂,由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及部分乡绅集资创办,是中国旧式书院制度向近代学堂制度转变的肇始。办学宗旨:“广立学校,培植人才”,“用可用之士气,开未开之民智。”《湖南时务学堂学约十章》第一章提出:“以天下为己任,立志求学救国。”欧榘甲以“政学教育”为主旨,阐明中国经世致用之学,使学习皆自期许有概然以天下为己任之志。作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启蒙者,欧榘甲提出了“家国之光”办学理念,其主旨就是“教育救国,人才救国”,强调青年应当心系国家民族,勇为时代先锋。《欧榘甲文集》的“专著”部分是一百多年前欧榘甲写的《新广东人》。在这篇文章里,欧榘甲竭尽其思想、才华,将广东必须独立的特质、原因、目的、方式等论述得酣畅淋漓。
《新广东》全文五万余言,分载数十日,脍炙人口,“读者莫不击节称赏”。光绪二十八年(1902),《新广东》辑为单行本,风行一时,“板既出,人争购之”。在当时几乎可以当作是欧榘甲的身份代码了。欧榘甲各省自立的思想,甚至影响了远在大洋彼岸的广东士子群。陈炯明后来“联省自治”的主张,很大程度就是得到了欧榘甲的启示。难能可贵的是,欧榘甲将《新广东》一书所得版税约二千元美金,另募捐数千美金,令其弟子在香港九龙乐善堂创办育英学校,以培植上进青年。
《文集》的“附录”部分,从他人的角度丰富了欧榘甲的形象,其中,广东蕉岭人、清末廪生、维新派成员、曾任《槟城新报》主笔的汤日垣对欧榘甲佩服得五体投地:“先生博极群书,文宗龚自珍,春秋宗公羊,字工石门铭,学有根柢。”其师康有为很了解他喜欢放炮的秉性,告诫他:“汝言行宜少谨,勿令人指摘。”湖湘才子、维新健将唐才常曾赋诗“咄咄天心不可常,茫茫尘世几沧桑”,表达了他与欧榘甲的君子之情。
走笔至此,掩卷沉思,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百年前的人物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而今出版的《文集》再次掀开了历史的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