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付光斌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要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中,深入总结我们党百年民族工作的成功经验,深化对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研究,加强现代文明教育,深入实施文明创建、公民道德建设、时代新人培育等工程,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
黔东南州是苗、侗、布依、瑶、水等46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1.5%。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黔东南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和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党史学习教育,不断巩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成果,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繁荣发展。
一、实践探索
(一)抓严铸魂育人,促共识凝聚。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统筹安排、一体推进,持续加强对党史、新中国史和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不断凝聚“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的思想共识。1.坚持以训促学。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学习教育内容,结合理论学习中心组和专题会议,对各级领导干部进行专题教育。用好“铸魂行动”云平台等助学载体,及时推送学习资料,不断强化干部理论武装。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形式,组织少数民族党员学习法律法规、党的方针政策、民族团结进步等知识,让少数民族干部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截至目前,培训领导干部1.5万场次,开展支部学习活动4.6万场次。2.强化红色教育。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对州内343处革命遗址、2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7处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修缮提升,积极组织各族党员干部群众开展现场教学活动,在追寻红色足迹中重温党史。学习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涌现出来的典型事迹,不断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截至目前,开展现场教育1.2万场次,学习先进典型2.6万场次。3.注重宣传宣讲。从学校、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办公室、歌舞团等单位抽派人员,组建“双语”宣讲队,及时传播党的好声音。组织各少数民族团体、学校、乡村开展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民族主题活动,切实做到铭记爱党初心、心怀感恩之情。依托官方网站、《黔东南日报》“民族文化”周刊等平台,讲好各族人民大团结、大繁荣的故事,引导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截至目前,开展“双语”宣讲1.7万场次,开展文艺演出4300余场次,推送宣传信息1500余条。
(二)抓实载体创建,促团结共荣。聚焦各族人民同舟共济、和睦相处、守望相助,不断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打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加强少数民族群众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着力促进各族人民交流交融。1.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选拔培养。把少数民族干部与整个干部队伍建设统筹谋划、统一部署、协调推进,把经济建设、疫情防控、乡村振兴作为培养锻炼少数民族干部的“大课堂”,推进少数民族干部选派交换、跟班学习、基层历练,选派优秀少数民族干部到广东佛山和省直部门挂职锻炼,赴基层担任乡村振兴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接受历练,增长才干,服务发展。2021年,在州直单位正科提副县、副县提正县的75名领导干部中,少数民族干部58名,占提拔总数的77.33%。2.推进少数民族村寨建设提升。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民间自发”的少数民族村寨发展格局,政府列支专项经费,鼓励社会资本和民间资金投入,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民族传统手工艺扶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等民族工作专项任务,推动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区域性保护与发展。截至目前,全州获命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536个,其中国家级126个、省级410个;有国家级非遗名录53项,其中侗族大歌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3.引导少数民族群众融入城市。加强易地扶贫搬迁“五个体系建设”,建立迁入地与迁出地联动机制,在搬迁社区建立民族事务服务窗口、开通服务热线、打造“乡愁馆”、设立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栏、组建各民族文化队伍,构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推进社区自治,让少数民族管理社区事务。截至目前,全州在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开设少数民族事务服务窗口125个、打造“乡愁馆”30个、设立宣传栏374个,少数民族担任社区干部251人、楼长1965人。
(三)抓好基层治理,促和谐稳定。切实加强基层治理,通过加强法治建设、坚持联动协作、做优群众服务,把防范化解风险工作做深做实做细,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1.加强法治建设。加强农村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强化普法弱区和重点人群法治观念,增强普法宣传的精准度和实效性,切实增强广大农村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群众的法律意识。引导少数民族群众增强法制观念,切实做到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摒弃“抱团成群”“以多造势”等陈规陋俗,依法处置矛盾纠纷。例如,今年以来,岑巩县羊桥土家族乡利用赶集、民族节庆等人流聚集日开展普法宣传50余场次,切实增强了群众法制意识。深化推进“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工作机制,组织开展普法宣传、治安防患、纠纷劝导等工作,实现了“小事不出联户、大事不出网格”的目标。2.化解风险隐患。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做好涉及少数民族因素矛盾隐患排查化解稳控工作,同时加强跨区域联动协作,与毗邻地区建立涉及少数民族因素矛盾纠纷协调处置跨区域联动协作机制,迅速、高效处置各类纠纷矛盾。例如,天柱县地湖乡地湖村与湖南会同县地灵乡团结村、层溪村、江边村、桥冲村成立湘黔维民联合党总支,探索出法律联宣、纠纷联调、矛盾联排、治安联防的“四联”工作法,成功调解边界纠纷120余起,有效促进两省五村社会和谐稳定。3.做优群众服务。聚焦少数民族就业创业、就医就学、临时救助、法律援助、饮食习惯、丧葬习俗、社会治安等方面的需求,强化党员干部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组织党员干部深入田间地头、走村入户,摸排民情民意,解决实际困难。例如,镇远县尚寨土家族乡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选派党员干部担任网格员,建立群众服务微信群,畅通群众反映诉求渠道,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高效解决群众诉求450余件,打通了群众服务“最后一公里”。
二、经验启示
(一)强化思想引导,共筑各民族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在抓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强化思想教育引导,构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黔东南州结合党史、新中国史学习教育,延伸开展党的民族工作史宣传教育。坚持“线上线下”联动,强化舆论宣传引导,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大众化。挖掘本地红色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开展独具地方特色的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继承和发扬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精神谱系,用共同理想信念增进“五个认同”。
(二)破除交流障碍,促进各民族和谐共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关键在于排除障碍,让各族群众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了美满姻缘、当得了发展伙伴。黔东南州不断完善选任机制,加强教育培训,强化实践锻炼,切实加大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培养使用力度,有力促进了少数民族干部更快成长、更能担当。加强对特色村寨工作的指导与协调,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推进特色村寨建设工作扎实开展。坚持“安全、适用、经济、符合民族特色”的原则,不断建立健全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管理机制,依法推进社区自治,带领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新家园。
(三)提升治理效能,确保各民族繁荣稳定。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加强基层治理,关乎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对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而言,加强社会治理,维护和谐稳定,进一步增强各族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显得尤为重要。黔东南州在全民守法的要求和提倡下,重点对少数民族群众进行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少数民族群众学法尊法、守法用法。完善工作机制,主动排查不稳定因素,扎实做好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的困难事、少数民族群众的烦心事,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幸福安康。
(作者单位:黔东南州委党史学习教育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