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娅琳
深冬的晨雾还未散去,在丹寨县扬武镇八寨坝区的西蓝花种植基地里,已经一派热闹。
扬武镇羊排村的村民李阿猫一手拿着镰刀、一手拿住西蓝花,手起刀落,一颗完整的西蓝花就被割了下来放在篮子里。随着李阿猫不停挥着镰刀,篮子很快就装满了新鲜的西蓝花。在基地里,和李啊猫一起的,还有同村的6位村民。西蓝花只是这块坝区换季轮作的品种之一,其他的季节,还将种上黑皮冬瓜、芹菜、四季豆等蔬菜。
这热闹的景象只是一个缩影,在黔东南的苗乡侗寨,乡村产业兴旺,农民幸福安康,一幅幅蒸蒸日上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
全州农业经济运行保持良好态势。前三季度,全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19.96亿元,增速9%,全省排第六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68元,增速12%。经行业部门预测,2021年全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预计完成460亿元,增速9%,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全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12190元,同比增长10%。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规模化程度加快。坚持“州领导领衔、专班化推进”,特色优势农业产业持续优化发展。
截至11月底,全州食用菌产业累计完成面积6.51万亩(亿棒),同比增长30.77%;中药材采收面积76.94万亩,同比增长14.16%;全州蔬菜种植面积252.96万亩、同比增长7.23%,建成相对集中100亩以上的规模化、生态化蔬菜栽培示范基地10.6万亩;1-11月份,全州水果种植面积达138.91万亩,同比增长15.75%,其中蓝莓、百香果种植面积排名全省第一;鸭、鹅出栏产量排名全省第一;稻田养鱼面积和产量排名全省第一;太子参、钩藤种植面积排名全省第一,林下经济种植养殖利用林地面积突破100万亩,特色优势产业规模迅速扩大。
进入新时代,大众对美好生活有了新的需求,发展绿色农业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全州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巩固提升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确保主要农作物肥料利用率平均达到40%以上,农用化肥施用量持续负增长。开展农产品质量监督抽查5857个样品,完成任务的108.46%,合格率99.4%。
农村“厕所革命”是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全州农村“厕所革命”纵深推进。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新建或改造农村卫生厕所25987户,完成任务总数的129.94%,实现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较上年提升3个百分点,达78%以上。
我州围绕推进产业革命,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 ——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充分发挥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作用,持续推进全州2753个试点村“三变”改革工作,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扎实推进岑巩县、剑河县、镇远县省级“三变”改革示范项目建设工作。
——优化利益联结机制。扎实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农户”组织方式,积极总结提炼榕江县“三社联建”模式在全州推广,逐步实现龙头企业引领、合作社与农户积极参与产业发展的良好格局。
——扎实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指导推动县、乡政府理顺宅基地管理职责,落实乡镇政府审批责任,做好源头管控,及时发现和坚决处置涉及宅基地违法违规占用耕地建房问题。截至12月3日,全州已设立宅基地审批窗口乡(镇)204个,建立联审联办机制乡(镇)211个,公布办事指南乡(镇)208个;全州已受理宅基地申请10618宗,已办理6608宗。
同时,我州还研究制定了《黔东南州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全州水稻品种集中展示暨“看禾选种”活动水稻新品种164个。农作物种质资源征集与保护工作有序推进,我州共调查收集到570份各类农作物种质资源,其中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207份,蔬菜类作物149份,已有420份合格农作物种子移交到省级保护单位;积极开展15个糯小米地方品种资源评价与选育,其中有7个列入省级新品系比较试验。
黔东南将坚持走山地特色农业发展之路,坚持绿色高质量发展,引进现代种业企业或引用其生产的种苗,从“根底”抓好农业高质量标准化现代化发展。
让现代农业更优、美丽乡村更靓、农民口袋更富,在乡村振兴这份考卷上,苗乡侗寨正绽放出现代农业的梦想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