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罗南科) 近年来,锦屏县隆里乡巧打文化传承保护、产业融合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三张牌”,有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巧打“文化传承保护牌”。充分依托坐拥贵州四大古镇之一的隆里古城的历史文化积淀优势,在中小学校开设军屯文化、“花脸舞龙”文化等当地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让学生在文化熏陶下化于心,显于行。同时,发挥好党员干部文化传承保护先锋模范作用,以阵地建设为引领,成立一支将“花脸舞龙”表演为载体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在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举办文娱活动期间,尤其是以承办中国新媒体艺术节、在地影像节等重要活动为契机,把传统文化作为旅游项目内容,吸引游客参与体验,推动文化旅游向经济成果转化。近年来,在文化传承保护的加持下,带动旅游创收近1.5亿元。
巧打“产业融合发展牌”。充分依靠各村自然资源优势和群众干事创业热情,发挥地方特色,大力实施“一村一品”,采取同步抓好中药材、特色蔬果、食用菌等优势产业种植,同步抓好企业落地贴心服务,同步抓好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为古城旅游、乡村旅游提供更多创业空间和业态,实现群众多业经营、综合创收。近年来,全乡下辖全部4个村,分别开展了灵芝、布福娜、茯苓、油茶、草莓、羊肚菌等10余种特色农产品种植,以落地发展的贵州锦屏县盛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引领科技化、规范化、规模化生产,并大力发展观光采摘休闲农业,吸引数以万计游客前来体验和采购,实现人均增收近万元。
巧打“基础设施建设牌”。充分发挥乡党委政府领导作用和桥梁纽带功能,按照上级综合规划、广泛听取民意、实施基层调研等方式,结合实际情况,准确把握基础设施建设空间的方向和重点,精准落实上级推进全域旅游各项工作部署,并加大同社会各方协调对接工作力度,争取更多资金资源投入到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中来,为游客行之顺心、住之安心、食之放心、娱之开心、购之称心、游之舒心提供保障。2014年以来,向上级申请古城保护与开发和旅游产业基础设施资金2亿余元,对古城戏台、古城博物馆、古城民居、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等一大批基础设施进行维护、修缮和建设。近6年时间,累计接待游客300余万人次,促进消费近2.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