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柱县第二中学 杨宏圭
“重”字在古诗文中是一个高频词,由于多音的缘故,在很多时候,对于它的读音我们都要斟酌一翻。是读“zhong”还是读“chong”,有时还是真难定夺。对此,笔者将在本文中与大家辨析这个字在古诗词中的准确读法。
《现代汉语词典》对这个字作了如下的解释:重zhong①重物或重量;②重量大或比重大;③数量多;④程度深;⑤重要的;⑥重视;⑦沉着,不轻浮;⑧姓。而作为chong的读音时又作了如下解释:①重复;②副词,再,又一次;③重叠;④量词,层,叠;⑤姓;
在《广韵》中对“重”是这样描述的:複也,疊也,直容切,又直勇直用二切。可见在古代此字也有两个语音。在《古汉词常用字字典》中对此字作了如何解释:① 重量;②重视;③敬重;④加上、加重;⑤chong重叠、重复;⑥chong层、副词、重新; ⑦chong副词、重新。
从古今词义来看,两种读音在词义上有相同也有不同之处。从而给读音的辨析带来了难度。是读chong还是读zhong呢,窃以为有三个原则作为选择的标准。
首先,从语境中去辨析它的读音。这里所说的语境,就是它的上下诗意。例如,李商隐的《晚晴》“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这里的“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是十分精彩的一句。从诗意上看此句为“上天怜爱幽静处的小草,人世间的人们重视黄昏时分的晴朗天气”。《诗词曲语辞汇释》训“重”为“甚”,表程度副词。此联中一个“怜”字与一个“重”字相互组合,人格化的“天意”让诗人作眼细处,久遭雨苦,喜遇晚睛,诗人触景兴感。晚景美丽,然而短暂,由景而生成出了特殊的人生含义。如果理解为chong的话就没有这种意义了。
像这种读“zhong”的音的诗句还有: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里面理解为“重量大或比重大”或“数量多、程度深”,那这个诗意就更加令人回味:清晨起来看到锦官城外,美丽的花朵浸润在晨露里,那种美妍,让人久久迷恋其中。理解为“层叠”就没有这种味道了。再有白居易的《孤山寺遇雨》“拂波云色重,洒叶雨声繁。水鹭双飞起,风荷一向翻。空濛连北岸,萧飒入东轩。或拟湖中宿,留船在寺门。”这里的“重”理解为“重量,比重大”那才能把山雨欲来的那种黑云沉沉之感表现出来。为后面的大雨描写作好了铺垫。
再看杜甫的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这一首诗是杜甫于上元二年的春天,通过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在漂泊了一段时间之后,终于有了一个栖身之所,本是很开心的一件事,可是不料在八月时,大风作起,将新房弄坏,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兴然而作。这里面的“三重茅”如果理解为“重物或重量”那么让人感到风作而起,茅屋而破,是因其重的原因。这样理解的话,那么杜甫在这首诗最后的那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就无法感动后人了。所以理解为“重量”是不合语境的。如理解为量词,层、叠,那此诗意就很容易理解了。“三”在这里只表示层的数量。那这个句子就理解为“八月狂风怒号,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辛苦的结果,却一夜而毁,诗人在最后的那一句痛苦的呻吟才变得如此悲怆。
理解为“层叠”这样的词意,还有很多诗句。例如,白居易的《忆江南》“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诗中将眼前美景的无限迷恋与依依不舍之情强烈地表现出来。再看李白《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里的“万重山”把诗人在乾元二年(759)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的那无比快乐之情表现出来。五代的牛希济的《生查子·春山烟欲收》“春山烟欲收,天淡星稀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这里把“重”作为“副词,再、又一次”来理解。那么诗中的别离之意,更让人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袭的伤感之感。
其次,对于多音字的选读区别,还可以从古诗词中的修辞角度来辨析。例如宋朝杨万里的《登奉圣寺千佛阁四首》“一只奇峰入眼中,看来只只是奇峰。好山道是无重数,少说青苍十万重。”最后两句从修辞角度来看,主要是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无重数”与“十万重”这两个放在一起,让我们看到了青山重叠,万峰苍翠的美景。这里如果读成是“zhong”显然是不合意境的。在古代诗词中,还有一些互文手法,也是我们解读此字语音的一个很好手段。
有时我们还可以从诗词中的平仄这些声韵的角度来辨析。如宋朝赵蕃的《三月十一日》“少年意与春竞,老老全将病供。鹊噪芳阴树树,蝶飞幽梦重重。”其中“鹊噪芳阴”对“蝶飞幽梦”,把一个春日胜景扰人烦忧的意境表现出来了。这里还有虚实相生,由景入梦的两重境界。最来得妙的当然是“树树”与“重重”。如果是按平仄的关系来看,树字是仄声字,而“重”字,如果读成了“zhong”音,那就也成了仄声字了,显然不符合格律的特征。所以在这里这个字只能读成了“chong”,其理解为数量多的意义,更适合这首所表达的春梦拢人的醉意。再看宋人释宗杲的《颂古一百二十一首》“文远修行不落空,时时瞻礼紫金容。赵州拄杖虽然短,脑后圆光又一重。”其中“短”为仄声字,而对应的“重”字就应为平声字了,这样可知,此字也应读为“chong”音。
最后一种方法,还可以从诗词的结构上来分析辨别。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如果按诗的意境来分析,两种读法都是可以行得通的。作“zhong”时,可以理解为我听到了那美妙的琵琶声已经让人叹息了,又听到你的这翻话语更是让人沉痛不已。而作“chong”时,后面的意思变成了又听到你的这番话语再次引人叹息。这样看来真是让人难以辨别。如果我们从诗句的结构上来分析,却又显得简单了。“我闻琵琶”与“又闻此语”相对应,两句的主语都是“我”,可后一句省略了而已。“已叹息”对应着“重唧唧”,而这里的“唧唧”就是叹息的拟声词。从结构对应来看,“已”与“重”都表达的是一种已经之意,“重”就应理解为“又,再”之意了,故为“chong”音。
在中国诗词的浩瀚海洋中,仅仅一个“重”字的读音变化,就让诗歌的意境令人久久玩味。以上解析仅一孔之见,让大家见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