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12月30日

小学语文“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

○ 从江县城关第四小学 梁龙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随着新课程理解的不断深入,教师对群文阅读教学业进行了深入探索,群文阅读的教学模式已被许多老师采用。如何进行单元整合,在教学中运用群文阅读教学策略,让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中摒弃传统阅读教学的弊端,充分发挥群文阅读的优势,对实现在阅读实践中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一、提前做好预习

群文阅读教学是引导学生通过在规定时间内对几篇不同文章的学习来完成教学目标,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从而影响教学进度。因此,我们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首先,提前布置预习内容,明确预习的几篇文章;其次预习内容可以了解作者、文章的主要内容、记录精彩片段和句子,让学生收集与其相关的资料,再次是提出自己想问的问题。群文阅读要求学生要掌握的知识量和生字词增大,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通过查字典或查资料的方式解决。

二、巧用群文,启迪学生

文章的选择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预设的教学目标,文章要素(语言表达,体裁,表现手法,写作特点,文章的深度、广度),作者、写作背景等,多角度进行合理搭配,注重层次的不同与整体效果,使文章的选择更趋于科学合理,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升。

在学习“中华民俗民风”主题的群文前,老师将教学目标预设为两点:一是价值目标,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民风民俗各不相同,从而了解国风国情,升华情感,达到热爱祖国的情感价值观;二是方法目标,通过几篇文章的不同写作特点,使学生掌握详略的写作方法。基于这两点考虑,教师选择了《北京的春节》《兔儿爷》《花脸》《在蒙古包里做客》这四篇文章。这些课文题材和体裁不同,但都是充满了浓郁的民俗风情,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充分体会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华传统习俗中蕴含的人情美、文化美,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求同” 赏析,升华主题

群文阅读较单篇阅读,其最大的优势就是突破了传统阅读文章形式、主题等单一,不易让学生在最佳时机举一反三,进行拓展性阅读,丰富对主题的认识,更全面地认识阅读教学的主题的局限。充分利用好群文阅读的这一优势,引导学生学会默读和略读的阅读策略,找出文章之间的关键信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读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活动,交流的过程就是学生、教者、文本、作者四方面心灵火花的碰撞,让学生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从而使文章主题得以升华。

四、“求异” 品析,升华中心

进行群文阅读时,在基于群文“关联点”进行“求同”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求异品析”,是非常必要的。所谓“求异品析”,就是要利用群文的“同”和“异”,从面和点上去完成群文的品读和赏析,用“点”上的“异”,去深化和丰富“面”上的“同”;在“面”上“同”的基础上,去发现“点”上的“异”,进而能对群文的主题有更深人地认识,实现认识的升华。

在教学《鲁冰逊漂流记》这篇课文时,笔者要求学生对本单元的其他两篇课文《蓝色的海豚岛》和《神秘岛》进行了对比阅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仔细比较这三篇课文的异同,引导学生概括和分析本单元的主题。整个过程,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不断激发学生阅读思维,同时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进而对每篇文章的表现手法有更全面地掌握,实现对写作方法的领悟。

群文阅读教学,应该准确定位、大胆设计,尽最大可能地为学生营造生态、开放的阅读环境,最大限度地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尽情地享受阅读、品味阅读。

--> 2021-12-30 1 1 黔东南日报 c177070.html 1 小学语文“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