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12月30日

锦屏:加强“五个体系建设” 增强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 通讯员 范华炳

锦屏县完成易地搬迁安置17900人,其中:县内安置16561人,跨区域搬迁1339人。自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启动以来,该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扣省委、州委、县委决策部署,以“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为工作目标,并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的后续扶持各项工作。

公共服务趋于完善

锦屏通过积极争取资金,统筹整合各方资源,全面完成各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配套建设了社区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老年服务中心、文化服务中心、儿童活动中心等“五个体系”功能室建设,室内功能完善、设备齐全。全面开通搬迁户子女入学绿色通道,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对象中6周岁至16周岁适龄人口2958人,其中:在县内安置点周边就读2737人,跨区域搬迁就读221人,适龄人口全部进入公办幼儿园和中小学就近就读,无一人辍学、失学情况,实现了“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的易地扶贫安置入园入学目标。全面完成了安置点卫生室建设,配备了医务人员、医疗设备和基本药品,家庭医生服务“应签尽签”。

培训就业成效初显

易地扶贫搬迁县内安置3848户16561人,有劳动力3735户8777人。锦屏积极做好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就业增收工作,重点抓牢底数摸排、政策支持、岗位开发、劳务协作、精准培训、就业服务等工作,已实现有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目标任务。共培训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5413人次,培训后就业率达明显提高;积极开发适合搬迁群众就业的岗位,对有就业意愿的搬迁群众进行有针对性地推荐岗位。用足用活扶贫公益性岗位政策,针对大龄失业人员和“零就业”家庭进行岗位托底,实行政策兜底措施保障。同时,激励社会力量在易地扶贫搬迁户安置点创办就业扶贫示范基地和就业扶贫车间,为易地扶贫搬迁户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

文化服务有效开展

锦屏县坚持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一起抓,整合各类文化资源,积极打造易地扶贫搬迁综合性文化服务示范点,丰富搬迁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县内安置点成立移民夜校3所,组建文艺队16支,配套建设图书室6个,配置各类图书5631册,成立“四点半学校”,配备三套14件室内健身器材,配置室外多功能体育健身场4个,到里郎社区配置安装路径工程健身器材10余件,打造“乡愁馆”3个。开展安置社区专场演出3场,创作易搬文艺作品3个,为三江镇5个易搬安置点采购移动音箱5台;开展“感恩奋进和谐家园”民族文化慰问演出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2场。搬迁群众精神面貌明显提高,融入城市生活步伐明显加快。

社区治理全面加强

为加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治理,提升搬迁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锦屏建成社区综治中心6个,配套建设安置社区警务室6个,成立社区治保组织6个、社区义务治安联防队6支、人民调解委员会6个,明确治保主任6名、治安联防队员128名、人民调解员46名、网格员255名、楼长139人,在迁入地乡镇 、社区“两委”、县直有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按照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机制,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治安隐患排查整治、安保等工作。安装社区门禁系统6套,安装“雪亮工程”摄像头91个、“天网工程”摄像头28个、物业管理摄像头120余个,基本实现重要路口、主要部位全覆盖,各安置社区已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安置区治安整体状况持续稳定。

基层党建不断巩固

锦屏进一步夯实基层堡垒,增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的基层组织战斗力。完成了新城社区、大公田社区、里郎社区、聚龙社区4个独立党支部和隆里安置点、龙塘安置点、鲤鱼桥安置点3个联合党支部的组建工作。共配齐配强社区管理队伍58人,推选楼栋长78名,并落实了相关生活保障补贴。从严加强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建设,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强化党章党规党纪和支部工作条例的学习,坚持按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发展党员,为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提供有力的政治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 2021-12-30 1 1 黔东南日报 c177087.html 1 锦屏:加强“五个体系建设” 增强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