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12月31日

“非遗+”新业态为乡村振兴赋能

—— 麻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侧记

○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余天英 通讯员 赵龙才

12月27日,大雪过后的麻江县各地村寨银装素裹,气温骤降,但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却依然在忙碌着,有的在染布,有的在织锦,有的在配制草药。枫香印染散发着人文与自然融合的素雅之风,农民画记录着麻江各族人民多姿多彩的生活,传统医药已成为少数民族同胞们流传上千年的健康密码。他们传承保留下来的不仅是制作技法,更是千年的民族智慧与匠人精神。

近几年来,麻江县紧紧围绕“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建设目标,坚持保护优先,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加大非遗传承人才培育,激发非遗创意设计活力,推动非遗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使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充分发挥非遗助推旅游产业化发展,促进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实际行动推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

“非遗+旅游”,助力文旅发展新提升

近年来,麻江县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在非遗传承保护中的积极作用和非遗传承人才“传帮带”作用,借助各类赛事、会议活动等开展非遗传承活动,让更多群众了解麻江、知晓麻江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

截至目前,麻江县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1人、省级4人、州级8人、县级55人,非遗项目国家级2项、省级12项、州级7项、县级57项。建立有复兴村、河坝村、卡乌村、岩莺村、六堡村5个县级非遗传承保护发展示范村,开展苗族祭鼓节、瑶年节、“四月八”畲族文化节等一批影响力较大的民族节日。

“非遗+工坊”,助推文创产品新突破

在麻江县后坝非遗创意工坊,记者在一家旅游购物精品店看到,一件件精美的苗族织锦盛装、畲族凤凰装,一条条素雅的瑶族枫香印染长裙,在模特身上绽放异彩。

“走,去非遗创意工坊打卡去!”“农民画油纸伞真好看!”“枫香印染T恤好时尚呀!”非遗创意工坊成为网红打卡点,非遗文创产品也成了热词。

麻江县正在探索“非遗+”模式,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融合,推动非遗文创产品与现代消费市场接轨,激发民族企业发展内生动力。该县通过“互联网+”进行线上宣传与销售,搭建线上、线下智能化营销模式,搞活、搞好民族经济,助力精准扶贫,赋能乡村振兴。

“非遗+基地”,增添文化传承新活力

一直以来,麻江县文旅部门高度重视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文化遗产日、非遗文创大赛等活动,不仅培育非遗传承人才,而且提高社会参与度和文化传承意识,在不断探索创新传承方式中,营造了社会传承文化的良好氛围。

“孩子们自从学习畲族武术,身体强健多了,意志力也坚定了不少,真是非遗进校园,传承有新招呀!”麻江县金竹街道隆昌小学党支部书记赵华甫满意说道,他们学校是由省级传承人赵祥书教授学生畲族武术,今年已经是第4个年头。

在麻江县省级扶贫就业工坊河坝靓丽瑶族文化非遗基地,国家级传承人杨万仁正在深入浅出地讲解枫香印染技艺的步骤和技巧。今年,该非遗基地通过“基地+人才”方式,开展瑶族文化传承适用人才培训200余人次。河坝瑶族妇女可在基地接单,进行订单式加工,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并增加了家庭收入。

截至目前,麻江建成非遗保护传承教育示范基地 2 家,州级文创基地1家,州级非遗展示馆1家,州级非遗传承基地1家,非遗传习中心7家。2020年12月,黔东南州龙氏苗医苗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麻江县河坝瑶族文化博物馆、贵州麻江河坝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三家基地获省文旅游厅、省扶贫办命名挂牌为省级扶贫就业工坊,为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阵地保障。

--> 2021-12-31 —— 麻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侧记 1 1 黔东南日报 c177150.html 1 “非遗+”新业态为乡村振兴赋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