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凯里市第七中学 杨永华
初中阶段数学应用题教学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不理想现状。首先,问题千篇一律,缺乏灵活性;结构封闭,缺乏开放性,不能提供创新的机会,无法使学生形成创新的意识。其次,忽视了语言教学在应用题教学中的作用。最后,教学仅仅重视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忽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对问题的实际意义,问题所涉及的数学概念和学生对问题理解的转化过程重视不够,简单地把实际问题处理成了一个纯数学问题。正是由于这几种弊端的存在,使得本来饶有兴趣的应用题教学失去了活力,学生的学习越来越郁闷困惑。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本人谈一点个人的见解。
一、为问题创设生活情景
有些数学应用题单凭字面理解十分抽象,只凭口头讲解很难解释清楚,如果创设一些学生熟悉的有利于数学思维的问题情景,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好的生活情景能激发强烈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培养创新意识。这就要求应用题的素材必须是学生熟悉的,或者是自己在生活中感受过的,因为这些问题与他们的生活世界密切相关,这样更容易理解。并且这种呈现方式,对学生来说具有亲切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更重要的是能使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呈现方式也要打破以往纯文字的形式,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这不仅有助于摆脱纯文字的枯燥说教,也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是提高学生解应用题的关键,也是解题的核心。学困生解应用题的困难主要在于不会分析题意,没有明确的思路,数学基本功较差。与优秀学生相比,学困生缺乏对题目中隐含条件和中间关系的分析,这说明两组学生在分析阶段所分析的内容有着本质的区别。如何引导学生在“问题——条件”之间找出某种联系,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进而确定出解题思路呢?
(一)指导学生学会有效阅读
教学中会常遇到这样一情形,学生不知该如何读题,尤其是文字叙述较多的题目更是这样。那么如何使这一部分学生学会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呢?
1、打消学生对应用题的那种畏惧感,提高解决问题主动性,树立解题的信心。有的学生嫌啰嗦没把题目读完整,所以要求他们必须认真地读完题目。
2、如果题中的文字叙述较复杂,题目读完后可将它划为两部分:题目中一部分是交代题目背景或介绍有关信息的部分与解题关系不是很密切;题目中另一部分是包含着解题所必须的条件的部分。
3、将题目划为两部分后,交代题目背景或介绍有关信息的部分略读,精读另一部分,理解其中每一个语句所描述的量的意义,再精读与解题有直接关系的部分,就不难找到解决办法了。
(二)指导学生建立有效的思维模式
好多学生读完题目后心中一团雾水,不知道题为何意,更不知从哪里突破。对于这样的学生,帮助他们建立一套有效的分析实际问题的模式。
首先,过读题关。教他们把题分层、逐句理解,抓住关键词,然后前后贯穿,已知和问题相结合,达到明确理解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其次,学会归类。读完题目后知道该问题属于哪一类,如:行程类型的,路程=速度×时间;工程问题的,工作总量=工效×时间、单价×数量=总价以及体(面)积公式等
再次,就是学会利用表格、图形帮助分析条件找相等关系。
最后,教师要善于研究、善于归纳针对不同题型的解题策略,并对学生进行恰到好处地引导、点拨,摆脱思维定势,引导学生转化思考角度,让思路清晰可辨。
初中数学中应用题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该采取一些灵活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解决数学学习中的困难,消除学生对应用题的畏惧心理,逐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