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1月03日

让非遗与美好生活同在

—— 从江县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非遗保护实践之路

○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余天英 通讯员 杨光平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从江县各族人民将原生的民族文化、原始的自然生态和原貌的历史遗存巧妙地汇聚在一起,造就了具有多元性、原生性、独特性、组合性和规模性等特点的民族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那么,如何传承保护这些非遗宝库?从江县文旅部门及工作者正在工作机制、活动形式、推广层面上不断探索、创新,走出了一条成效卓越、特色鲜明的从江非遗保护实践之路。

完善保障机制,构筑多元保护体系

从江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截至目前,全县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侗族大歌1项,国家级6项、省级28项、州级36项、县级111项。项目涵盖传统戏剧、曲艺、传统舞蹈、民间文学、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

近年来,从江县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随着该县非遗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和传承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一系列生动的非遗保护实践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

据从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介绍,该县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出台相关地方保护性文件,同时加大保护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加强档案建设与管理,不断完善各项工程的建设工作,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形成“全民参与”的保护新模式。

人民群众是非遗的主人,群众的自觉参与是对非遗的最好保护。该县鼓励民族民间开展民俗节庆活动,充分利用“百节之乡”品牌,激活民俗节庆活动活力,通过每年举办的苗年、侗年、壮年、新米节等,推动节庆旅游融合发展。特别是举办侗族大歌百村歌唱大赛,和15届的原生态侗族大歌节。如今,普通民众对非遗的认知度、认同感、自豪感和参与意识普遍提高。

推进生产性保护,让非遗与美好生活同在

为加强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探索与实践,从江县积极培育生产性保护的成功典型,目前有非遗就业工坊20个,省级生产性传习基地1个。通过“非遗+工坊”“非遗+合作社” “非遗+企业”等模式,促进生产性保护的全面深入开展,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轰轰作响的机械绣床、转得飞快的线团子,绣娘们来回整理绣精致的绣片……走进从江县斗里镇马安村祖英刺绣有限公司民族刺绣生产扶贫车间,一片繁忙的景象映入眼帘。绣娘韦祖英是这家公司的负责人,也是一位非遗传承人。在她的带动下,马安村不仅建起“祖英民族刺绣专业合作社”,还形成了远近闻名的“精品刺绣一条街”,合作社的成员们摇身一变,个个成了老板。

传承和创办合作社,带领群众抱团发展。除了马安村,还有高华村的瑶族药浴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瑶药种植达500余亩,药浴接待户发展到62户,一次性可接待游客120余人次。据统计,年药浴体验接待达8万人次,带动200多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实现年收入420余万元。

通过非遗生产性保护,一批优秀的非遗在生产中实现传承,非遗保护逐步从“捉襟见肘”走向“自我造血”。各地把开展非遗生产性保护与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结合起来,与农民增收致富结合起来,与发展旅游业结合起来,已逐步探索出成功模式,呈现出文化保护事业和文化特色产业同步发展的良好态势。有效提振了中华文化自信、增强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内生动力、振奋了乡村群众的精气神。

做好保护传承,增强社会凝聚力

一直以来,从江县积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申报认定工作,开展人才评定,不断增强传承自信。自2017年至今,从江县实验区共评选名工匠、名歌师、名舞师等民间艺人62人,共发放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补助107.5万元。

这几年,该县依托民俗资源优势,按照“一乡一品、一校一特”目标,大力实施非遗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活动,通过整合教师、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等师资力量,组织编写民族文化校本教材,聘请民间师资到校开设“非遗学堂”,将苗族芦笙舞、苗歌、侗族大歌、侗族器乐、民族舞蹈、侗族刺绣、侗族农民画等非遗文化引进中小学课堂,丰富中小学生文化生活,多渠道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

从江县通过民族文化进校园工程、建设非遗传承阵地工程、以节庆促进传承工程、打造从江周末非遗集市品牌工程、强化宣传工程、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工程等方式,全面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目前,全县有非遗进校园示范学校6所,20余所学校常态化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

--> 2022-01-03 —— 从江县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非遗保护实践之路 1 1 黔东南日报 c177473.html 1 让非遗与美好生活同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