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1月04日

扬帆新时代 筑梦谱华章

——天柱县主攻“四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纪实

○ 谌孙海

五年来,天柱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取得新突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五年来,天柱县地区生产总值从2016年78.3亿元增长到90.2亿元,年均增长6.6%;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9.5亿元,年均增长1.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36866元和12468元,年均分别增长8.3%和9.9%。

凝聚攻坚合力 打好脱贫硬仗

最近,一场大雪来临,天柱县气温降至-4℃,然而,在刚刚获得全国“十三五”美丽搬迁安置区的凤城镇联山安置点,却传来阵阵欢声笑语,5002户2.1万多人的安置点,处处展现出新生活、新向往的喜人景象。

近年来,天柱县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聚焦“两不愁三保障”,高位推动、精准施策、尽锐出战,强化三级书记一起抓,派出最能打的人打最硬的仗,持续“跟上、盯住、办好”,全县2800余名干部深入贫困乡村与群众同吃同住,合力攻坚,顺利接受3次国家级检查评估,在2019年全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位列黔东南州9个考核县市中第一位,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教育医疗全面提升。教育保障实现应助尽助,兑现各类教育资助资金5.58亿元、惠及77.1万人次,实现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动态清零。医疗保障应保尽保,建档立卡人口和边缘监测人口医疗保障全覆盖,落实县域内“先诊疗后付费”4.9万人次。

住房保障全面改善。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2586户、“三改”7347户、透风漏雨整治6949户,群众住房保障全部达到B级以上。

农村设施全面夯实。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巩固工程,解决269个村28.2万人安全饮水问题。新增通村水泥路(油路)603公里、通组路670公里,实现30户以上自然寨全部通水泥路。新增4G基站688个,30户以上自然寨4G网络全覆盖。

产业扶贫全面见效。用好对口、定点等帮扶资源,坚定不移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实施扶贫产业项目1546个,累计投入扶贫资金5.53亿元,实现贫困户产业发展利益联结全覆盖。启动就业扶贫稳岗行动,开发公益性岗位8250个,培训贫困劳动力3.1万人次,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16年增加4703元。

贫困人口全面清零。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局,尽锐出战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170个贫困村按国标如期出列,累计脱贫2.8万户近11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25.66%降至“0”。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新征程上,天柱县委、县政府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出列再入列”,人不下马、马不卸鞍,紧盯“三落实一巩固”, 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带领全县人民向着幸福美好的前景继续前行。

强化新型引领 推动工业倍增

走进天柱县工业园区,只见笔直的公路两侧厂房林立,运送货物的车辆进进出出,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这里的工业企业“闹”得很欢。

五年来,天柱县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依托丰富的重晶石资源,加快实现重晶石资源优势转化,全县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壮大,结构不断优化,质量不断提高,实力不断增强,工业产值实现大提升,工业经济发展实现大突破。

全县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主旋律,强化新型工业主导地位,实施工业经济倍增计划,着力培育大企业,助力工业经济加快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双管齐下,规模工业企业保持良性发展,实现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年增速8%以上的增长目标。

天柱县始终坚持深入持久地开展服务企业活动,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企业培育步伐,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帮助企业做大做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茁壮成长。作为省级特色工业园区的天柱县工业园区,入园企业达76家,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家,其中总产值超亿元企业2家。

天柱坚持自主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动摇,积极引导企业技改转型升级,传统工业通过改造后快速发展,县域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使得全县工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发展质量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

持续深入实施“千企改造”工程,共对2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技改,其中技改完成投产15家,共实施工业项目102个,晶盛实业、长红建材、锦钰钢化等建成投产,完成工业产值48亿余元。

天柱县着力在节能降耗、降本增效上狠下功夫,工业经济效益不断改善,工业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工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宏泰钡业有限责任公司是天柱县一家集重晶石开发和钡盐系列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资源深加工企业。公司成立于2013年9月,一期工程于2018年初建成投产,成功跻身省“十大千亿级”现代化工重点企业。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工业总产值3.74亿元,同比增长57.6%,上缴税收5784万元,同比增长515.4%。

统筹城乡发展 创建美好家园

天柱县坚持产城景的有机融合,做好山水田园文章,提升城市品质,建设特色村镇,打造城乡建设新亮点。以文化引领城镇建设,突显侗苗文化、家祠文化、木商文化、民俗文化,建设城市交通、绿化、休闲等多项公共基础设施,优化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

五年来,天柱县深入推进城镇住房保障工作,启动实施棚户区改造5410户,建成棚户区安置房428套,完成老旧小区改造443户、背街小巷改造11条,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套基础设施项目14个。同时,完成商品房开发投资40.6亿元,商品房销售逾98万平方米。

紧紧围绕“撤县设市”目标,天柱县坚持北扩东进战略,加快推进产城互动区建设、改造提升老城区,“邦洞凤城一体化”建设势头强劲,区域中心城市集聚效应日益显现,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城市功能日益提升。逐步完善交通设施,建成“四横三纵”城市路网,县城公共交通能力显著提升。

天柱县坚持融合发展,优化功能,城乡品质不断提升,城市空间不断拓展。城区面积由12平方公里增至17.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从38%提高到53%。建成联山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和缤纷天地城市商业综合体、金清水秀物流城市综合体等一批重点商贸项目。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核心,以202省道和松从高速、清水江为轴线的城镇发展带,并通过中心镇、特色小城镇建设,带动全域城乡统筹发展,全县城镇体系已形成“一心两带多极”的空间格局。深入开展市容市貌专项整治行动,整治力度“加码”,内外兼修、标本兼治,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成功创建“全省文明城市”。

深耕厚植打造特色村镇,全力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完成285个行政村村庄规划,实现村庄规划编制全覆盖。凤城街道南康村被评为“全国生态文明村”,渡马镇共和村、坌处镇三门塘村入选“国家森林乡村”,高酿地良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特色小城镇建设取得实效,有序推进远口、瓮洞、江东等小城镇提质工程,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深化,全县城镇化一体建设带来了城乡环境全新画卷。被列入全国重点镇、全国卫生乡镇和全省100个示范小城镇的远口,已完成路网、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敬老院、农贸市场、保障性住房、山体公园、污水处理厂及管网等28个项目建设,城镇化率从34.16%提升到55.47%。

优化产业结构 绘就振兴蓝图

虽然已是冬日,但走在天柱的山水间,大大小小的坝子上长满了绿油油的庄稼,林下产业硕果累累,处处呈现出一派喜人景象。

在蓝田大坝,目之所及,全是黑色大棚。这里是千亩羊肚菌种植基地,2021年在之前试种成功的基础上,投入350万元建成羊肚菌菌种加工厂和羊肚菌新品种实验室,逐步形成集“种植、采摘、烘烤、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

近年来,天柱县围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三大体系”建设,深化产业组织领导建设,纵深推进现代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发展,全面提升“四化”水平,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2017年,天柱县将生态土鸡产业作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发展,通过4年多的努力,已累计出栏生态土鸡1800余万羽,建成童子鸡养殖基地5个、半放养土鸡大棚401个、全放养土鸡基地103个、蛋鸡大棚6个、蛋鸡养殖主体9个。江东镇旧团土鸡养殖示范基地、联山街道将军坡万亩林下土鸡养殖示范基地成为省级示范样板。同时,建成了年可孵化鸡苗700万羽的种鸡繁育场1个、年屠宰能力1800万羽的屠宰场1个,年生产能力4万吨的有机肥场1个等配套设施,生态土鸡全产业链不断完善。

五年来,天柱生态土鸡、油茶、中药材等重点产业,实现全产业链发展。坝区产业如火如荼,成功打造万亩示范坝区2个、500亩以上示范坝区14个,累计种植辣椒12.29万亩、烤烟3.36万亩、精品水果25.9万亩,粮食年总产量达11.3万吨,坝区综合年产值提升至5.6亿元,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完成105.5亿元。林下经济发展势头迅猛,油茶种植达38万亩,林下养蜂2.3万箱,中药材种植2万亩,建成了上万亩林下经济产业示范园。“天柱茶油”“天柱骡鸭”“天柱烤烟”相继成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目前,正着力打造“天白”“天瓮”线产业示范带,扎实推进“一县一业”土鸡产业,强化生猪补栏保供,优化中药材布局,深化农业产业精深加工,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互联网+农业”行动,大力培育“大数据+农业”项目,构建特色优势产业链,推动农业产业“接二连三”,奋力走出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城乡全面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打造特色品牌 激活旅游业态

连日来,尽管天气寒冷,但是旅游市场却持续升温,民俗、文化、生态旅游让昔日沉寂的乡村“火”了起来。

最近几年,天柱县充分利用传统文化和旅游资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出了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组合拳”,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天柱县充分发挥北侗民族文化与自然生态优势,做好“家文章”,打好“水上牌”,念好“山字经”,走好“田园路”,唱好“民族歌”。着力打造天柱旅游的亮点和品牌,把天柱建设成黔东南州重要的旅游胜地、家风教育文化展示中心和区域性旅游商品交易中心,建成三门塘旅游景区、金凤山景区、三十里水景长廊景区、旅游公路、特色乡村等旅游品牌。

围绕旅游要素,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改善旅游景区景点公路,建设景区购物、娱乐等配套设施,大力实施酒店、宾馆、客栈、民宿等配套设施提升建设,全面提升智慧旅游水平。

围绕家祠文化,着力打造“古祠新韵·人文天柱”旅游品牌。天柱家祠文化醇香悠远,至今保存有上百座古家祠,堪称中国西南地区最大最密集的家祠古建筑群。

以注溪社节和“四十八寨歌节”为依托,全县几乎月月都有旅游盛会举行。“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近百场民间活动,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散发着清新的泥土芳香,造就了天柱“歌的海洋、歌的世界”,彰显了天柱魅力。

五年来,天柱县旅游接待总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实现稳步增长,年均接待游客总人数270万人次,年均旅游总收入15亿元。2021年6月,天柱县成功承办黔东南州第十二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充分展现了天柱得天独厚的旅游产业发展优势,吸引了国内外企业到天柱投资兴业。旅发大会期间,共接待游客22.4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928万元。

“十四五”时期,天柱县将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坚持“五个沉下心来”抓发展,着力增强“六个能力”抓落实,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奋力谱写天柱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 2022-01-04 ——天柱县主攻“四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纪实 1 1 黔东南日报 c177445.html 1 扬帆新时代 筑梦谱华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