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1月05日

凝心聚力谋发展 砥砺奋进谱新篇

——麻江县“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及“十四五”展望

○ 石俊辉 彭正益

冬日的麻江,依然处处充满生机与活力。整洁的县城,优美的乡村,目之所及,亦景亦城的城乡风貌,满山红叶的蓝莓果园,到处都让人感受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过去的五年,是麻江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是坚持攻坚克难、奋力拼搏的五年,是经受多重考验、破难前行的五年,是立足夯实基础、扬帆起航的五年。

五年艰苦奋斗,五年成就辉煌。全县GDP从“十二五”期末26.81亿元增加到“十三五”期末43.99亿元,年均增长7.1%。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十二五”期末22645元、6569元增加到“十三五”期末33290元、10714元,年均分别增长8%、10.3%。这一串串闪光的数字,鼓舞人心,让人振奋。

齐奋战,贫困标签被撕掉

五年来,麻江县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围绕“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全县2244名下层干部奋战一线,为脱贫攻坚付出了艰辛努力。2014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59.38亿元,全力保障脱贫攻坚。东西部扶贫协作和中直定点帮扶单位从资金、项目、人才、技术上大力支持,助推产业扶贫、党建扶贫、智力扶贫、教育扶贫和消费扶贫成效明显。完成生态移民1298户4479人、易地扶贫搬迁2050户8990人,15392户59592名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为“零”。2019年4月,省人民政府批准退出贫困县序列,全县圆满完成脱贫攻坚各项目标任务,彻底撕掉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摘帽后,持续加强动态监测,完善保障机制,未出现返贫致贫现象。

抓产业,农业发展势头足

五年来,麻江县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全力打好主导产业“阵地战”和林业经济“突围战”。“1258”目标任务顺利实现。建成蓝莓产业万亩镇3个、千亩村17个,蓝莓种植面积达8万亩。建成样板坝区2个、达标坝区13个。建成林下经济示范基地28个,完成林药(菌)1.75万亩、林蜂1.8万箱、林禽出栏35.45万羽。创建4A级旅游景区1个、3A级旅游景区5个。产业累计带动8277户39062人增收脱贫。产业发展“三化”改革稳步推进。生态健康食品加工孵化园、电商产业园、蓝莓交易中心等重大项目基本建成,首批7户企业入驻,蓝莓全产业链基本形成。获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单位,成功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获得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中国好粮油示范县称号。

大建设,城乡面貌大变样

五年来,麻江县加大城乡建设投入,城乡融合发展持续向好,县城建成区面积达5.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0.38%。交通网络日趋完善,佛山大道(凯都大道)、都香高速和凯里环北高速建成通车。新增城市道路6.28公里,完成“组组通”公路388公里,建制村通客运、通硬化路实现“双百”目标。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534处,实现安全饮水全覆盖。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全面完成。63个行政村光纤宽带、4G网络覆盖率达100%。完成农村危房改造5106户、透风漏雨整治5030户。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农村垃圾实现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目标,收运体系正常运行率达93%。创建国家卫生乡镇5个、省级卫生村寨49个。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和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获批全省整体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示范县、全国第一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

守底线,绿色发展推进快

五年来,麻江县完成造林面积11.1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0.26%。中央和省委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扎实有效。污染防治攻坚有力有效,县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5%。农村“厕所革命”深入推进,新建改造户用卫生厕所1.75万个。全面推行“河长制”,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长期保持100%。县城污水管网改造基本完成,4个建制镇污水处理工程全面建成。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为抓手,扎实推进生态乡镇、生态村、绿色学校示范创建工作,实现州级以上生态乡镇命名全覆盖。生态保护修复全面加强。乌卡坪获批全省大健康医药产业示范基地,蓝梦谷获批首批国家森林康养基地。

重改革,工作成效亮点多

五年来,麻江县实现了改革创新突破,成效亮点精彩纷呈。党政机构、“放管服”、农村产业、医疗卫生、供销服务、基层治理等各项改革纵深推进。“三到社区”、乡村医生“员额制”管理、产业融合发展等7项改革经验得到中央有关部委认可并在全国推广,供销综合改革、农村社会治理等4项改革经验在全省推广,“河长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4项改革经验在全州推广。获批省“政务服务标准化示范县”。

守初心,民生事业大改善

五年来,麻江县教育设施和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98%、99%、93%。城乡居民和城镇职工医保实现应保尽保。大力实施医疗卫生“八大工程”,加快推进国家紧密型医共体试点建设,群众就医环境大幅改善,就医满意度和获得感大幅提升。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程,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体育文化不断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成功创建全国卫生县城1个、全国文明村2个,省级文明城市1个、文明单位12个、文明村寨9个、文明校园1个,县级以上文明乡镇创建实现100%全覆盖,文明村创建比例达到88.8%。兜底保障网不断织密织牢。面对突发的新冠疫情,迅速进入战时状态,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全面抗疫,推动“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积极有序复工复产,抓好常态化防控,确保了经济社会运行畅通。成功创建信访“三无县”“无命案县”。2020年全县群众安全感为100%,全省排名第1位。获全省双拥模范县和全省全面健身模范县称号,列为全省养老资源统筹改革试点县,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健康扶贫工作获国家卫健委和国务院扶贫办通报表扬。

未来五年,宏伟目标已锁定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今后五年,麻江县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坚持“四个轮子”一起转,坚持“五个沉下心来” ,站在凯麻同城化、凯都产业带和黔中经济区发展的全局和高度,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按照州委提出的空间布局规划,合理调整产业布局,积极培育产业形态,以产业融入实现城镇融合,推动形成凯里都市圈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田园麻江新未来。

未来五年,麻江发展质量更优。地区生产总值达8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9%左右。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推进。城镇、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年均增长9.5%、10%。新型工业化水平明显提升,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现代服务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城市建成区达到8平方公里以上,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5%左右。项目储备达600亿元以上,项目建设拉动投资、支撑发展的成效更加明显,到2025年,年固定资产投资达30亿元以上。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3万亩以上,“1258”主导产业规模扩大,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0%以上,农业增加值突破19亿元。建材、化工等支撑产业加快升级,生态健康食品加工、电子信息、新型建材、林药、民族医药新兴产业壮大发展,到2025年,全县工业增加值达10亿元以上。旅游业加快发展,物流、实体产业服务、特色商贸、教育培训等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到202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46亿元以上。三次产业结构从24.2∶18.3∶57.4调整优化到23.7∶18.7∶57.6。

未来五年,麻江县生态环境更好。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得到优化,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生态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生态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大幅提高。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和地表水水质达标率完成100%,县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完成95%以上,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完成9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完成90%。

未来五年,麻江县民生保障更实。就业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基础教育整体水平进入全州前列。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建成。全面推进依法治县,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麻江、法治麻江。城市社区治理和精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社会保障更加系统全面。

未来五年,“九大特色”展新颜

坚持工业大突破,高质量建成生态特色食品加工产业集聚区。到2025年,全县工业增加值达10亿元以上。突出蓝莓精深加工首位产业,以生态健康食品加工孵化园等为载体,发挥蓝莓大数据中心、蓝莓产业工程技术中心作用,开发蓝莓食用、保健等系列高端精深加工产品,推进蓝莓精深加工产业“价值链、供应链、产业链”三链同构、集群协同发展。培育壮大酸食加工产业,提质做优锌硒米、蔬菜、生态畜禽等加工业,推动新型建材、林药、民族民间工艺品加工等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全面提升产业水平和核心竞争力,谋划形成一批精深加工、技改升级、配套协同、延链补链的生态特色食品加工项目。

坚持聚力城镇大提升,高质量建成健康养生养老产业集聚区。到2025年,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5%左右。狠抓产城融合发展。围绕凯里麻江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强化产业支撑,凸显麻江民族文化特色和山地生态特征,深入实施宜居县城建设行动,将麻江县城打造成具有山地公园特色的旅游城市。坚持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拓展城镇发展空间,推动县城与炉碧工业园区实现融合发展。到2025年,城市建成区达到8平方公里以上。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综合体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层次,力争建有8个以上城市山地主题公园、湿地公园和文化旅游广场景点,努力把麻江县城建设成为高品质的山地特色公园城、高活力的产业城、高品位的旅游城。力争到2025年重点城镇人口达到1.5万人以上,特色小城镇达到5000人以上。

坚持聚力农业大发展,高质量建成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集聚区。到2025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3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6.9万吨以上;蓝莓种植面积达10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16万亩;林业经济种养殖利用面积达3.3万亩,年总产值达到1.8亿元以上。着力夯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生产体系。实施好高标准农田项目,全面提升200亩以上坝区道路通达率、有效灌溉率、仓储转运率。到2025年,新建和改造提升12万亩高标准农田,耕地有效灌溉率达50%以上,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0%以上,到2025年,培育州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5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50家,家庭农场300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10家。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坚持聚力旅游大提质,高质量建成旅游休闲度假产业集聚区。完善麻江旅游规划升级版,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把资源生态优势变为经济发展优势,高质量建成旅游休闲度假产业集聚区。加大旅游市场主体培育。推进国有旅游景区和涉旅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市场化公司管理体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优强旅游企业。聚焦品牌酒店、特色民宿、文化休闲娱乐等,开展精准招商。扶持本土旅游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一批“小而精、小而特、小而优、小而新”的旅游企业。培育规上(限额)涉旅企业,推进旅游集群化规模化发展。促进旅游业态丰富升级。完善旅游公共交通,开通景区直达公交。开展“四场革命”,完善卫生、安全、急救等旅游配套设施。全面提高旅游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强化市场监管,重拳惩治旅游乱象,提升游客满意度。

坚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力以赴推进乡村振兴。坚决落实“四个不摘”,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加快实现“输血”脱贫向“造血”致富、数量达标向质量提升、政府主导向市场引导转变,真正让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提升行动,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坚持践行“两山”理念,全力推进绿色生态麻江建设。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落实好建筑扬尘、道路扬尘、高污染禁燃、柴油货车治理等措施,推动建材、化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取缔关停一批“散乱污”企业,助力碳达峰碳中和。落实水污染治理行动,完成县城污水管网改造和城镇污水处理项目,强化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规范全县畜禽粪污治理和资源化利用体系。落实土壤污染治理行动,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大保护性耕作技术普及推广应用,改善土壤生态环境。持续推进工业、矿山、畜禽养殖等重点问题整改销号。抓紧抓实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曝光及派生问题整改,确保取得实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着力构建生态环境、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生活和生态文化等制度体系。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增强发展动力激发活力。按照中央和省、州全面深化改革各项决策部署,聚焦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瓶颈梗阻,蹄疾步稳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切实增强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围绕提升政务效能,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和控制机制。围绕促进产业发展,抓好低产低效林改造等林业综合改革,开展林权抵押试点。深化农村“三变”改革、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探索有利于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围绕城乡融合发展,聚焦凯麻同城化建设,深化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城市管理体制、户籍制度等改革,依法推进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改革,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

坚持抓实社会治理,不断提升平安麻江建设水平。坚持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完善城乡消防基础设施,坚决遏制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农村消防等领域重特大事故发生。创新社会管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两降一升”为抓手,全面推进依法治县工作。

坚持推进社会事业,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继续实行就业优先战略,把“稳就业”“保就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着力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充分就业”目标。落实就业困难群体帮扶政策,支持困难企业开展职工在岗培训。抓好医德医风教育整治。加强食品药品全链条监管。基本民生保障实现新提升。加强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发展。落实退役军人优抚安置政策。以全民健身为基础,积极开展少数民族竞技体育活动。大力发展健身服务、体育旅游等体育产业。

(本版图片均由麻江县文联摄影家协会提供)

--> 2022-01-05 ——麻江县“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及“十四五”展望 1 1 黔东南日报 c177528.html 1 凝心聚力谋发展 砥砺奋进谱新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