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1月05日

百年奋斗正当时 薪火接力再起航

——雷山县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巡礼

○ 文 寿

五年来,雷山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凝心聚力谋发展,扑下身子抓落实,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大踏步前进、取得历史性成就。

尽锐出战 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五年来,雷山县坚决扛起脱贫攻坚政治责任,坚持尽锐出战、务求精准,全力以赴打好“四场硬仗”,全面总攻绝对贫困。全县968名干部和507名村干组成驻村工作队,2419名干部形成结对帮扶机制。全县12249户48436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9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从28.2%下降到零,顺利通过脱贫攻坚第三方评估和普查大考,脱贫攻坚成效考核连续三年名列前茅,被评为“好”的等次。雷山县发展乡村旅游助推脱贫经验入选世界旅游联盟优秀减贫案例,“西江模式”被列为贵州改革开放40年40事典型案例。整县如期高质量脱贫出列,撕掉了延续千百年的绝对贫困标签,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交出了一份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优异答卷!

培优做强 特色发展取得新进展

五年来,雷山县坚定不移地走“一主导四围绕”特色发展之路。西江千户苗寨景区通过国家5A级质量景观评审,国家A级景区达3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达15项,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被列为全省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农村产业革命纵深推进,林业经济迅猛发展,有效构建以茶叶、天麻为主的“一县一业”格局,绿色农产品硕果累累。雷山被列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全国茶叶百强县。特色生态工业加快发展,先后培育茶叶、新能源等领域规模工业企业10家,累计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7.58亿元。电子商务累计实现网络零售额18.46亿元,被评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中国社交电商消费扶贫示范县”。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19.29亿元,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15.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4.9亿元。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二三产业占比达21.9∶15.9∶62.2,预计今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6.9亿元,是2016年的1.7倍,突破人口小县、面积小县限制,经济总量从长期挂末实现赶超进位。现特显优成为雷山最牢固的基石、最核心的引擎、最强劲的动力!

补齐短板 全面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五年来,雷山县坚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成羊排易地扶贫搬迁小镇、牛王寨小区、西江营上服务区,设置龙头街道,开发罗浪州地等一批房地产项目。以实施“三改”为抓手,打造最美小城。荣获“国家卫生县城”“国家级节水型社会”称号,被列为全省第一批城市设计试点,西江荣获全国特色小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37.6%提升到52%。扎实推进雷榕高速公路建设,全县30户以上村民组100%通油(水泥)路,通村以上公路生命防护工程实现全覆盖,成功创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投入8484万元实施“一事一议”项目479个,全力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打通致富路,引来安全水,用上放心电,提升环境美,农村旧貌换新颜。国家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分别增至68个和59个,是国家传统村落密度最大的县。城乡融合发展成为雷山最现实的路径、最有效的载体、最精彩的蝶变!

厚植底色 打造山青水绿雷山画卷

五年来,雷山县始终秉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守住绿水青山,铸就金山银山。全面落实“林长制”,累计完成造林面积2.79万亩,退耕还林1.9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2.8%,被授予全省“森林城市”荣誉称号。全面履行“河长制”,区域河流断面水质达到Ⅲ类以上地表水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县城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达99%以上,县城污水处理率从40%提升到85.6%,完成85个农村生活污水设施建设,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实现全覆盖。被列为首批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县,顺利通过全省水生态文明试点验收。绿水青山成为雷山最动人的底色、最靓丽的名片、最显著的优势!

坚守初心 用温情答好民生问卷

五年来,雷山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力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完成51所校点整合,建成县第三小学、第三幼儿园等10所学校,完成6所学校改扩建,新增学位5000个。投入7000万元全面完成教学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补充各类师资600余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6.03%,被教育部认定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资助学生49.95万人次,兑现资金3.6亿元。县人民医院通过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复审,扩建县妇幼保健院,建成县疾控中心业务大楼,新建、维修改造4个乡镇卫生院和98所村级卫生室,实现远程医疗全覆盖,创建省级健康促进县。投入5.1亿元兜底保障资金,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生活问题。1.83万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住上新居,农村危房改造1.38万户、破旧房改造2121户,完成通村通组公路硬化896.6公里,有效解决13.8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累计新增城镇就业9257人,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2.04万人。实现组组通硬化公路、家家有安全住房、户户有增收门路。预计今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71万元、1.24万元,分别是2016年的1.5倍、1.6倍。民生福祉成为雷山最安全的堡垒、最坚实的保障、最暖心的事业!

凝心聚力 谱写干群同心时代华章

五年来,雷山县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持续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乡村旅游+”产业扶贫模式、“通村村”等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满意率达98%以上。面对新冠疫情,全县干部群众闻令而动、全民抗疫,全面进入战斗状态,以迅速的行动和有力的举措,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慎终如始常态化开展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实现“零输入、零感染”,生产生活秩序得到较快恢复。“七五”普法圆满收官,“无毒害县”创建成果持续巩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持续推进,社会大局安全稳定。被表彰为全国法治县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县、省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县,荣登2020、2021年“中国最具安全感百佳县市”。县应急局被授予全国应急管理系统先进集体,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全县上下开拓进取、履职尽责,全面营造务实担当干事创业环境,众志成城抗击新冠疫情,千方百计落实安全生产,全力以赴化解债务风险,不遗余力推进依法行政。此外,人民武装、退役军人、税务金融、档案县志、外事人防、供销气象、邮政通信、供水供电、烟草盐务、妇女儿童、智力支边、老龄残联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今后五年,是雷山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重要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的巩固期,是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期。雷山县将按照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开创发展新局面、巩固发展新势头、奋力实现新跨越,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全力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今后五年奋斗目标

保持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全州,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左右;“四化”稳步推进,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8%左右,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左右,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25%以上,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5%左右,城镇化率达60%,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努力建设实力新雷山、幸福新雷山、和谐新雷山、美丽新雷山、文明新雷山、活力新雷山、清朗新雷山。

2022年十件民生实事

①完成老旧小区改造6个580户以上,背街小巷改造8条,新增城区停车位400个。

②完成全县地质灾害治理10处以上。

③完成县人民医院综合业务用房扩建6000平方米。

④建成农村停车场10个,安装农村路灯500盏。

⑤完成27个村消防设施建设,完成西江镇、大塘镇专职消防队提档升级建设。

⑥完成危桥改造8座,完成村道安全生命防护工程50公里,农村公路养护提升50公里。

⑦新增市场主体1000户以上,完成食用农产品随机抽查快速检测500批次以上。

⑧完成农村劳动力技能提升培训1500人以上。

⑨建成1家标准化养老机构。

⑩完成农村卫生厕所改造800户以上,新建旅游公厕10个。

党建引领助推乡村振兴

近年来,丹江镇脚猛村不断壮大基层党组织力量,实施党社联体联建,提升党组织活力,壮大集体经济,吸纳、培养一批批有想法、有干劲、敢担当、负责任、懂技术的青年人才加入党组织,充分发挥党员先锋带头作用,带领群众激发内生动力推动改革措施落地生根,把村里的葡萄、黑毛猪、养蜂、肉牛和肉羊种等种养殖产业做大做强,让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全村也顺利从“贫困村”向“小康村”迈进,为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提供坚强保证。

“十三”五以来,脚猛村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的6780元提高到2020年的14653.33元,村集体经济累计225万元,并以年均13.3万元增加。

由于成绩突出,脚猛村党支部在2018年,分别被州、县、镇三级党委评为“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2019年,被贵州省委评为“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获黔东南州委组织部命名为“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州级示范点”;2020年5月获黔东南州委、州政府评为“2017-2019年度全州文明村”;2020年被党中央、国务院表彰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2021年2月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李金莲)

生态文明独领风骚

近年来,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森林面积从2006年的62.84万亩增加到65.38万亩,森林覆盖率也从2006年的88.76%增加到了目前的92.34%。优良的生态环境,让多种野生动物在这里栖息生活。据悉,目前雷公山兽类有13种、鸟类18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白颈长尾雉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黑熊、毛冠鹿、猕猴、红腹锦鸡、白鹇等13种,野猪、赤腹松鼠等“三有”动物7种。

地处苗岭主峰雷公山山腰谷地内的乌东村,近年来通过实施党员创业带富工程,抢抓机遇,依托雷公山森林公园的地理优势,着力打造旅游、休闲、观光的理想胜地。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种养殖产业,在雷公山上树起新农村建设的一面鲜红旗帜。(马系飞)

乡村通途便民利民

一条条连城通乡、进村入户的乡村道路,缩短了城乡时空距离,打通了县域经济发展大动脉,扩大了对外交流交往,有效改变了区域交通条件和发展环境,有力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正成为雷山广大农村的发展路、农民的致富路。随着全县“村村通”水泥路的建成,全县154个行政村于2017年全部开通客运班线,行政村通班车率达100%。共有县城客运站1个,乡镇客运站8个,实现乡镇客运站点全覆盖。

“十三五”以来,雷山县充分运用全国首个“通村村”智慧交通云平台试点县机遇,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打通农村交通运输、通信网络、乡村物流等发展的“堵点”,让乡村“微循环”愈来愈活络。2017年7月平台正式运营以来,推广覆盖了全县8乡镇154个行政村,现平台日均访问量达3000余人次。截至目前,平台共注册用户125019人,平台注册从业人员256人,平台运行车辆236辆,实现包车订单2490笔,服务6.8万余人次,平台交易金额102万元。开行包车、校园定制班线3992车次,平安接送学生、群众8.5万余人次,有143个电商平台与“通村村”平台实现了融合发展,实现物流订单38万单。

截至目前,全县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为1510.573公里,2019年6月,30户以上组寨实现“组组通”公路目标。( 马系飞 李丰杰 )

水务工程惠泽民生

在大塘镇鸡鸠村上游700米处,微风吹拂下的鸡鸠水库,水面波光潋滟,两岸青山连绵,宛如一幅美轮美奂的山水画卷。鸡鸠水库的建成,有效解决了雷山县城和凯里市主城区15.14万人口的用水需求。

“十三五”以来,雷山县还始终把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和饮食安全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大力强化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在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方面累计投资8238.57万元,在全县范围实施完成了190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13.8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全县在河段治理及山洪沟治理工程建设方面,累计投入7825.88万元,建成堤防工程21.04千米;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方面,投资9117余万元,已改善维修渠道121.7千米,新建山塘15座,恢复灌溉面积3.1万亩,新增灌溉面积285.4亩;在水土保持项目治理工程建设方面,投入专项资金2537万元,成功治理杨告河、丹江河、丰塘、甘益等小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达5076公顷;在供排水项目建设方面,累计投入了2300万元。截至目前,已实施完成全县城镇污水二期工程中的大塘污水处理厂和郎德镇污水处理人工湿地改造设备安装及厂区主体建设,完成县城污水处理厂65%的形象进度,同时完成了县城供水二期工程莲花水厂的场平工程和陶尧水厂的选址工作,县城污水管网工程也于2020年8月下旬正式开工。以上项目工程的实施,大力提升了全县防灾减灾能力,切实保障了全县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有效改善了自然生态环境,为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奠定了坚实基础。( 张千红 吴兴雪)

特色产业融合发展

近年来,游苗寨、赏美景、玩特色、品好茶,已成为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西江千户苗寨旅游的必“打卡”项目。

自2020年9月底全省茶文旅融合发展大会召开以来,雷山县以西江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抓手,在景区的嘎歌古巷内精心打造茶叶文化一条街,将蜡染、刺绣、银饰锻造、斗鸟、苗族古歌等非遗文化及手工技艺展示与茶文化有机结合,形成了茶、文、旅融合为一的特色产业发展新业态。

在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的景区里一边品茗独具特色的雷山银球茶和雷山冷萃茶,一边倾听工作人员讲述雷山茶故事,了解雷山的茶文化和苗族文化,是一种高雅的享受。如今,茶吧、茶馆、茶楼、茶文化活动等也在雷山西江景区遍地开花,形成全面覆盖,茶文旅融合正成为西江旅游新发展的重要“引擎”。西江景区茶文旅融合发展只是全县发展茶文化旅游的一个缩影,在环雷公山古苗疆走廊旅游线上,县里不仅积极建立雷公山茶城、茶叶景观带等茶文化旅游景点,乡村旅游、农家乐、茶场、茶馆交叉布点,实现茶旅一体化,还着力发展进茶场采茶、加工厂炒茶、农家茶馆品茶和观农耕文化、品农家美食、住农家庭院、赏苗族歌舞、购雷公山银球茶等多元化体验旅游。

截至目前,全县现有茶园面积16.3万亩,茶园分布8个乡镇,其中茶叶产量达到5320吨,茶叶总产值达9.6亿元。茶产业覆盖全县茶农达1.6万户7.8万余人。2016年至2021年8月,全县游客3997.9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69.95亿元。茶产业和旅游业已经成为全县拓宽乡村振兴道路的主导产业,茶文旅的融合发展也已成为雷山百姓富、生态美绿色发展新未来的新型支柱产业。( 马系飞 李金莲 李丰杰)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雷山县委宣传部提供)

--> 2022-01-05 ——雷山县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巡礼 1 1 黔东南日报 c177531.html 1 百年奋斗正当时 薪火接力再起航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