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1月06日

逐梦振兴绘蓝图 重任千钧再出发

——台江县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 张 强

近年来,台江县全面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厚植农业“家当”,提升农村“颜值”,增强农民“底气”,将一幅祥和秀美的乡村新图景描绘得愈加清晰。

在过去的2020年,犹如一位严苛的考官,将一场又一场错综复杂、极不寻常的“大考”摆在全县人民面前……回望来路,有太多瞬间值得铭记,有太多记忆让人难忘。而这些被历史坐标标注的时间节点,总有时代的精神底色熠熠生辉。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这一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干部群众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战疫”“战贫”伟大实践,生动讴歌决胜全面小康壮阔征程,激扬共克时艰的力量、鼓舞急流勇进的斗志,在台江大地上唱响了嘹亮主旋律,汇聚起了强大正能量。

2021年备受瞩目的中国共产党台江县第十三次代表大会,10月26日在全县人民的殷切期盼中如期召开。来自全县各条战线上的党员代表,齐聚一堂商谋发展大计,齐心协力擘画美好蓝图,激发着全县各族人民砥砺前行的信心和力量。

回顾过去,交出亮丽答卷

回首刚刚过去的五年,是台江改革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面对脱贫攻坚大决战、疫情防控阻击战两场“大考”,县委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全县累计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3751户60840人,贫困发生率从37.71%下降到零,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的任务目标。

在这期间,涌现出一批优秀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成功创建长滩村党支部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及一批全省、全州先进基层党组织和脱贫攻坚先进基层党组织,陈立群、汪四花、周海燕、李红波分别荣获“时代楷模”“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称号。

“十三五”末,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 45.4 亿元,年均增长 8.2%;500 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22.05 亿元,年均增长 7%;财政总收入完成 4.31 亿元,年均增长 4.06%。

五年的不懈坚守,台江人民用责任绘就了一幅山清水秀的生态画卷。台江县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成功入列国家级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治理得到进一步加强,“河长制”“林长制”全面实施,巡河、巡林常态化开展,“两违”清理、河流综合整治有效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显著成效。深入推进森林保护“六个严禁”执法专项行动,南宫镇获批省级森林乡镇,交宫村、红阳村等5个村寨获批省级森林村寨。国土绿化工程深入实施,森林覆盖率提升到69.34%。县域地表水断面优良率和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保持100%。大力培育绿色生态产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效协调。

“十三五”期间,全县经济总量从2015年25.46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46.88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万元,达40700元。

2021年开局之年,台江围绕“十四五”规划、乡村振兴、融入凯里城市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奋力创新驱动、改革推动、项目带动、投资拉动、上下互动、工作联动,统筹做好规划实施、项目建设、体制改革、民生保障等重点工作,推动全县发展改革工作再上新台阶。

展望未来,苗疆新篇章宏图可期

展望今后五年,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乘势而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些将是这五年最振奋人心、最伟大光荣的历史使命。

今后五年,是台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起步阶段,也是塑造全新形象、奋力后发赶超的关键阶段。综观当今国内外、省内外形势,当前的台江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但机遇大于挑战,台江县仍处在有利于加快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科学把握、顺势而上、创新作为。叠加的现实机遇告诉台江必须乘势而为。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向纵深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区域经济合作深度优化,中央省州在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发展等方面支持政策将更加密集,定点帮扶、对口帮扶持续深化,必将形成政策综合优势,为台江在新一轮发展中迎头赶上、后发赶超注入强劲动力。扎实的基础条件支撑台江必须敢想敢为。历经近年来的奋斗实践积蓄,文化、生态、产业的集成优势正在释放,高速、国省干道公路的综合交通区位优势日益凸显,加之业已形成的思想基础、思路基础、产业基础、作风基础等等,必将为台江赶超进位提供强劲支撑。群众的殷切期盼呼唤台江必须有所作为。目前台江县综合实力已迈上了新台阶,一支敢于担当、善于创新、勇于突破的干部队伍正在快速形成,全县上下的干事创业热情已经充分点燃,在外人士回乡发展的热烈愿望明显激发,人心思齐、人心思进的氛围日益浓厚,这些都是台江后发赶超的动力之源。全新的政治生态昭示台江必须主动作为。近年来,台江形成讲政治顾大局、守规矩重规范、勤作为敢担当、严自律作表率,政治生态持续向好,这些都是全县人民奋力拼搏、加快发展的底气所在。近年来,台江17万人民坚信,只要乘势而上主动作为,抢抓机遇积极作为,就一定能够创造出台江新一轮黄金发展期。

今天,台江县第十三次党代会吹响了加快赶超步伐的号角,面向未来,台江将在实现“超常发展、进位赶超、特色崛起”中有更大作为。把各行各业的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党代会精神上来,乘势而上,排难而进,全力而为,推动“产业再做大、企业再做强、经济再翻番、 城乡再变样、文明再提升、社会再和谐”, 把台江打造成“活力、绿色、开放、和谐、魅力、幸福”苗疆特色都市。

今天的台江,豪情万丈又脚踏实地,积累着盘马弯弓蓄势待发的后劲力量,更展现出方兴未艾蒸蒸日上的恢宏气势。奋斗成就梦想,实干赢得未来。全县人民勠力同心、群策群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续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锦绣台江新篇章不懈奋斗,向党和人民交出优异的历史答卷。

党建引领,汇聚磅礴力量

迈向新征程,实现新目标,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始终牢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不断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为全面建设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锦绣台江新篇章提供有力政治保证。

党建引领,台江走稳了建设探索之路,走好了改革开放之路,走上了跨越发展之路。改革开放以来,台江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解放思想、不懈奋斗,凭一手艺闯出大市场,凭民族文化开辟新天地,凭一股劲改变一座城,演绎了一个又一个精彩故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台江人民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务实重干、敢于担当、加压奋进、跨越发展,实现了一系列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突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大干快上三五载、请君再看苗疆城”的庄严承诺如期兑现,“锦绣台江”的美好愿景变成现实图景,推动台江站在了新时代由“出彩”到“绚丽”的新起点,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

施洞镇小河村共418户1809人。在2014年之前,村“两委”班子配备不足,致富带富能力弱,产业发展滞后,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是名副其实的村集体经济空壳村,社会治安问题一度十分突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上访村”。

“车子跑得快,要靠车头带”。2014年,在选配村“两委”班子时,注重将致富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服务群众意识的优秀党员选进班子,增强了领导力和战斗力。村“两委”班子立足村情实际,找准产业发展的优势和短板,制定发展规划。

“人心齐,万事易”。村“两委”成立村集体经济公司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村党支部班子成员与合作社负责人“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将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加强对村级经济组织的领导。村级产业发展坚持多元参与,动员群众选择以现金或土地、劳动力等方式入股,并将部分扶贫资金注入合作社,按一定比例折算成贫困户入股金,合作社对751名贫困户进行全覆盖,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变“要我干”为“我要干”。

2020年,小河村西瓜种植400亩,实现利润35.5万元,人均增收600余元,为90户贫困户带来户均1000元的项目分红;林下养蜂180箱,实现利润12万元,人均增收200余元,90户贫困户户均分红500元;种植白萝卜150亩,预计实现利润30万元,村集体经济逐步实现由单一产业支撑向立体化、多元化的转变。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担负着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重要责任。近年来,台江县持续加强联系服务群众机制建设,为城乡社区治理提供了坚强保障。在农村,依托村党支部,扎实推进党员活动,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在城区,台江创新打造以部门为主导、街道为主体、社区为依托、片区为支撑、楼栋为基础的党建引领“五级治理”模式;推动城市创建与“逐村观摩、整乡推进”相融合。为进一步完善网格服务体系,提升一站式服务党员群众水平,各级党组织积极筹措资金,建设综合性党群服务中心。台江县建设新时代党群服务中心,实现村级新时代党群服务中心“一窗口办理、一站式服务、一平台共享”,努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提高服务群众的质量和水平,增强新时代党群服务中心的凝聚力。

一幕幕温暖的瞬间、一份份优异的答卷背后,清晰跳动着“党建有活力、党员起作用、群众得实惠”的有力脉搏,凝聚着台江党建工作迸发出的磅礴力量。

干在实处,担起建设重任

聚焦富民强村,狠抓示范创建引领,奋力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取得新胜利。紧盯有效稳定脱贫,狠抓防贫返贫监测和乡村建设,全面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在长滩的食用菌基地不仅有秀珍菇生产大棚、平菇生产大棚,还有现代工厂化的菌棒生产车间,形成流水线生产作业。基地是2018年建成,目前日产菌棒可达30000棒。同时,该基地有效地解决了60余名劳动力就近务工,人均月收入3000-6000元。

近年来,台江县为进一步激发扩大企业生产管理效能,以老屯乡长滩村秀珍菇产业基地为试点,积极推行“支部+企业”的发展模式,以支部为“红绳”,捆紧与企业联结纽带,将党建工作跟企业运行管理深度融合,充分把党的建设优势转化为企业的发展优势,全方位释放“红色生产力”。

企业党支部书记吴晓浪说:“企业建支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流动党员管理难的问题,使流动党员有了归属感、荣誉感和幸福感,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家’,又可以充分发挥企业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激发广大党员带头干事创业劲头。”

同样,在方召镇巫梭村大棚内的香菇也迫不及待地争相冒头,采摘的村民们更是忙得不亦乐乎。巫梭村党支部书记李光军说:“现在大棚第一批香菇已经开始采摘了,一天要雇40多人到棚内采摘,每天可采8000余斤,来采摘的村民一天也有100多元的收入。”

方召镇巫梭村食用菌基地与老屯乡长滩村秀珍菇生产基地不同的不只是菇的品种,其发展模式也不同。

台江县为了将食用菌产业做活做强,通过不断探索、创新,在方召镇巫梭村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村级产业,巫梭村“两委”为了将“输血”变为“造血”,让村民不只是以务工增加收入,将食用菌棚包干到户,让能人、大户来带头种植,菌棒由村里的合作社生产,村民负责后期栽培管理,村“两委”负责监督,合作社再以一元一斤的管护费,统一收购,各司其职,鼓励村民多劳多得。

聚焦以文促旅,狠抓全域旅游提升,奋力在推进旅游产业化上打响新品牌。按照“一节两核三支点四文化”的发展思路,充分用好文化和生态“两个宝贝”,推进全域旅游化、全县景区化,有效促进旅游产业、产品、产值和服务大提质,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深化“文化+旅游”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打造“五位一体·苗族文化引领·沉浸式全域旅游”品牌,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1年“五·一”期间台江县乡村旅游异常火爆,游客以踏青、赏花、登山、农耕、吃农家宴、看民俗表演等形式深入体验苗寨风情。“五·一”期间乡村旅游累计接待游客14.0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0.42亿元。

“吊脚楼,洁净的石板路延伸到家门屋后,红花绿树环绕整个苗寨,一条清澈小溪在寨中静静流淌”这是来自四川丽江20人旅游团走进台江县红阳苗寨看到的乡村美景。

近年来,台江县大力改善的就是乡村人居环境。“十三五”期间启动乡村环境突出问题集中整治行动,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掀起了新一轮美丽乡村建设高潮。这些年来,台江县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整治为重点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挖掘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村寨,现有标准级以上乡村旅游村寨20个,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促进县域旅游经济增长的重头戏。

聚焦苗韵苗风,围绕建设苗韵风情山水园林城市目标,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合理引导各类产业和设施有序布局、高效聚集,实现城镇承载能力、城镇经济、城镇品质、城镇治理、城乡融合发展大提升。

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建成的芳瓦苗族博物馆、苗族歌舞传习基地等苗族文化中心,打造的苗寨文化街——姊妹街,开发苗族手包、苗服、银饰、织锦等文创产品超上万种。

培育了反排多声部情歌、嘎百福、反排木鼓舞等民族文艺队伍10余支,常态化在全县各景点展演《苗族芦笙舞》《苗族古歌》等国家级非遗文化,景区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得到提升。

文以载道,旅以致远。老屯乡长滩村农家乐经营户熊庆来感慨地说:“在我们这里可以边享受美食,边品味文化,村就是景,景就在村,游客们喜欢,我们的日子也越来越好了。”

通过景区带乡、企业带村、能人带户,资产收益为补充,助推台江县在2019年实现高质量脱贫出列,不仅美了村、富了民,还彻底改变了农民的精神面貌,提升了乡村文明程度,成为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新动能。

产业升级明显加快,闯出了一条“旅游发展+现代农业”“产品经济+观光经济”的产业新路。站在新的起点,台江县努力奔跑,奋力追梦,用美丽风景书写出动人故事,用发展新篇唱响新时代赞歌,台江县被誉为“2021中国最具诗意百佳县市”。

聚焦绿色发展,狠抓生态文明建设,奋力在推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上收获新成效。坚持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四化”建设的全过程、全方位,推动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加快绿色经济发展,推进绿色颜值与金色产值互促共赢。

走进距台江县10多公里的台拱街道红阳苗寨,只见蜿蜒于全村的柏油路上一尘不染,村头池塘清澈见底,农舍周边看不到垃圾。“过去鸡狗乱窜、脏水乱淌的场景早已没有了,环境不比城里差。”村民张里沙自豪地说。

2021年台江县围绕“清、拆、改、建、美、督”六个方面入手,大力推进村庄清洁行动。

“以前的路都破损了,各家的猪牛圈、旧棚等歪歪斜斜也特别难看,就别提门口就是柴草垛,进院先看玉米堆了……”南宫镇交密村主任周凤春提起昔日村容村貌,一脸的无奈。

与过去相比,大家更喜欢现在的家园。

近7米宽的道路沿着村民家门口铺开,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垃圾桶,家家户户门前除了落叶见不到任何垃圾。

行走在登交村,半山区的环境让素有“金丝楠木第一村”的苗寨更具韵味,所到之处干净整洁。

不见了气味难闻的旱厕,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干净环保的新型厕所。

如今,台江县的村村寨寨,都看到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第一现场,人员穿梭,机械轰鸣,用当地人的话说是“比农忙时还忙”。村民们最关注的是村里的生活污水处理项目。老百姓常说:“以前都是城里才有污水处理,现在咱们农村也有喽!”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台江县统筹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污水治理、村庄清洁行动、村庄长效管护等“五大攻坚行动”,让“方便”更方便。

聚焦安全发展,狠抓法治台江建设,奋力在推进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上唱响新旋律。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局面。

在台盘乡棉花村,这些年在法治的引领下,孝老爱亲、互帮互助的美德蔚然成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都市田园梦正在不断实现。

2014年棉花村积极探索开展活动的新形式、新办法,汇民意集民智,组建民生民主陪审团,拆除村干部与群众之间的“无影篱笆”,让群众真正参与到基层民主自治管理中来,还权于民、还利于民、还信于民,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产生示范、带动效应。

“今天请大家来,商议我们村合并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制度或组织,能够持久有效地解决统一认识、并村并心、同步小康的问题。”棉花村党支部书记王川在村“两委”会上,作出了一个“抛砖引玉”的话题。随后,村干部们你一言我一语打开了话匣子,热烈地讨论。

“建立陪审团,请群众来参与、来监督村务。”村干部们达成共识。

这些年,棉花村全方位打造法治宣传载体,在党员群众活动中心设置宣传栏、开放农家书屋、架起“村村通”大喇叭,常年开展“送法下乡”,其中把涉及禁毒、电信诈骗、非法集资等主题的法治宣传册,发放到村民手中,真正做到让村民“耳濡目染”。

从原来贫困发生率48%降到0%。2020年,棉花村合作社销售收入达300余万元,集体经济积累也增加到了50余万元,人均收入从之前的不足5000元,提高到现在的8000多元。村里面老百姓修的新房多了,小汽车也多了,村里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

有了富足的物质生活,台江县百姓追求更多的是精神生活。行走在苗疆大地,文化广场绿草如茵,健身器材各式各样,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应有尽有。站在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的制高点,台江县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越来越清晰。

(本版图片均由台江县委宣传部提供)

--> 2022-01-06 ——台江县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1 1 黔东南日报 c177600.html 1 逐梦振兴绘蓝图 重任千钧再出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