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祝显兴 杨镒武 欧国健 姚进忠
一条崭新宽广的曙光大道将600年古城与一个个新城区串连,夜如白昼、车水马龙、流光溢彩,恰是珠光玉带,散发无限光芒;一条条纵横交错,犹如白龙游云的高速路、村组硬化路将城乡串连,拉近了城市与乡村的距离,突破了人世间的空间界限;一片片散落于田野、山间的种养殖基地,人头攒动,喜笑颜开,彰显着幸福感和满足感;一个个村庄褪去暗淡的颜色,干干净净、整整洁洁,靓丽地镶嵌于山川河流间,静静地期盼着又一个春天的到来……这是采访时,无人飞机拍摄记录的画面——这就是“侗乡之窗·曙光之城”黎平的真实反映。
“十三五”期间,黎平县57万侗乡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密团结齐奋斗,“战贫”“战疫”谋发展,攻坚克难,锐意进取,谱写了不负历史和人民的非凡业绩。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狂沙始到金
回顾过去五年,黎平全县上下克服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砥砺前行,打好“三大攻坚战”,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脱贫摘帽全面迈入小康。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局,选派262支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2262名网格员、11095名帮扶干部奔赴脱贫攻坚一线,带领群众发展产业、提升环境,深化基层治理、共建基础设施,全面补齐“3+1”短板弱项,有效解决49.7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3.97万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挪穷窝、换穷业、摘穷帽成为新市民;249个贫困村、3.42万户、14.2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如期实现整县“减贫摘帽”,与全国全省全州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同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依托资源优势,华润风电、久晟油茶等一批重点工业企业相继建成投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至26家。农业产业万亩示范基地再增“新成员”,千亩示范基地达到21个,青江天麻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入选第五批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两茶一药”种植面积突破70万亩。顺利承办2018年央视春晚分会场演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通过省级验收,翘街创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并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工业大道、文彩路、北塔桥路段等城市干道建成投用,世纪大道、西环线等城市道路加快建设,北部新城快速崛起,县城建成区面积拓展至14.4平方公里,全县城镇化率提升至39.37%。6个棚改项目全面推进,忠武路老旧小区改造完成,城南客运站建成投用,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市民素质不断提高,黎平再次入选全省文明县城。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由2015年底的59.40亿元增长到2020年底的98.28亿元,年均增长7.2%。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取得新成效。全面完成党政机构改革,深入推进开发区“管委会+公司”运行机制改革、肇兴景区管理体制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乡镇管理体制改革,三大国有平台公司完成重组,实体化改革有序推进,累计完成改革任务202项,县乡权责、部门职能、政企职责更加明晰,抓发展动力更强、效率更高。“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累计精简下放行政审批权限1062项,交通通达能力提升,对外开放基础更好、条件更优;东西部协作深入开展,一批东部企业落户黎平。截至目前,全县存续企业总数为4321户,较2016年底增加2536户,经济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绘就改善民生新画卷。五年来累计投入民生资金128.54亿元。完成县、乡、村公路新建(改造)1442公里,30户以上自然寨全部通硬化路,好路率提高到93%,县内交通条件大幅改善。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99万人,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新建城镇幼儿园、中小学9所,完成163个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和义务教育薄改项目,新增学位1.92万个,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通过国家评估验收,成功入选2020年中国公平教育百佳县。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和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全面完成,县医院整体迁建项目启动实施。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优抚等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萨玛园、奥体中心、南泉山生态体育公园等一批文体设施建成投用,行政村体育工程、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多彩贵州“广电云”工程实现全覆盖,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
守住底线展现新形象。围绕坚决打赢污染防治“五场战役”,全面推行“河长制”“林长制”,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2%以上,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出境断面水质和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持续保持在100%,生态更优美、环境更宜居。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迅速组织、果断出击、众志成城,构筑起坚不可摧的人民防线,实现新冠肺炎疫情“零输入”“零确诊”,为经济社会发展赢得了时间和空间。有力化解各类债务,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树牢总体国家安全观,成功入选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深化“法治黎平”“平安黎平”建设,成功创建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综合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纵深推进禁毒人民战争,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从严治党焕发新气象。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和“牢记殷切嘱托、忠诚干净担当、喜迎建党百年”专题教育,不断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四个意识”更加牢固、“四个自信”更加坚定、“两个维护”更加自觉。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狠抓“两个责任”落实,凝聚起“团结、奋斗、发展”的强大合力。匡正选人用人导向,聚焦脱贫攻坚、疫情防控、重大项目建设一线选贤任能。创新开展“两场革命”,推动领导干部思想、作风、纪律持续转变。政治生态、党风、政风、社会风气得到进一步净化,为全县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艰难方显勇毅 磨砺始得玉成
黎平是中国革命老区。回顾过去五年奋斗取得的成绩,充分彰显了黎平人民敢闯新路、敢于突破、敢于胜利的决心和勇气。正如黎平县委书记王春雷所说:“回顾过往,不是为了歌功立簿,而是要以史为鉴,总结经验,在新征程上行稳致远。为此,县委从黎平这些年的发展历程中总结出‘七个必须’经验,将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遵循。”
必须把旗帜鲜明讲政治作为根本要求。只有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省委、州委重大决策部署,才能确保黎平各项事业的发展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大踏步前进。
必须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奋斗目标。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才能赢得群众的拥护支持、稳固执政基础。
必须把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作为根本方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统筹疫情防控、鏖战脱贫攻坚、推动产业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一切依靠群众、全面发动群众,最广泛地凝聚民心、集中民智、激发民力,各项发展事业才有生命力,才能创造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发展实绩。
必须把改革创新作为关键一招。只有坚持发展导向、问题导向,聚焦干部管理、园区运行、景区管理、乡镇责权、农村产权、国企国资等重点领域深化改革创新,才能打通制约发展的堵点,增强发展动能。
必须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兜底保障。只有树牢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筑牢风险屏障,提高防控能力,才有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
必须把依法治县作为基本要求。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城市管理问题、木材加工乱象等问题,根源在不依法、不履职、不作为。只有深入推进依法治县,履责担当、严格执法,才能形成惩恶扬善、执法如山的浩然正气,才能维护良好社会秩序,夯实高质量发展环境基础。
必须把构建良好政治生态作为基本保障。政治生态好,人心就顺、正气就足;政治生态不好,就会人心涣散、弊病丛生。只有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匡正选人用人导向,转变干部作风,正风肃纪、高压反腐、刮骨疗毒,政治生态才能风清气正,领导干部才能心无旁骛、精诚团结、干事创业。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回首过往,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放眼“十四五”,重任在肩,唯有奋斗。
2021年初,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为全省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这一年,先后有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省委书记谌贻琴、省长李炳军等领导莅临黎平视察指导、送上关怀,全县上下深受鼓舞,精神振奋,斗志昂扬,砥砺前行。
打好疫情防控战,投入防控资金4665万元,为黎平人民接种新冠疫苗,筑起了防控安全屏障,为人民健康幸福生活保驾护航。
深化与佛山市禅城区对口帮扶工作,投入财政扶贫(衔接)资金和东西部协作资金2.37亿元,实施产业项目210个,全面消除致贫返贫风险,重点打造27个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以点带面推动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县域经济蓬勃发展,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6.65亿元,实施“四化”项目129个,完成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4亿元。完成经开区区位调整,新引进工业项目6个,完成企业入库8家,“千企改造”4户,“万企融合”22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预计完成10.7亿元,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104.96亿元,同比增长6%左右,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分别增长9%和10%。全县上下同心同向,积极抢抓机遇,千方百计加快发展,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区域发展格局,坚持“一二三四五”工作思路,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朝着“十四五”既定目标奋勇前行。
全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大突破,增强黎平高质量发展支撑。工业兴则黎平兴,工业强则黎平强。大力推进木材精深加工工程。围绕建设全州木材加工产业强县目标,规划建设木材精深加工产业园,充分用好佛山市帮扶资源,引进木材精深加工企业和项目。力争到2023年,全县木材产业产值达到8亿元以上,到2025年达到16亿元以上。大力实施农特产品加工提质上档工程。聚焦“两茶一药”主导产业,加大茶企整合力度,提升茶叶精深加工水平,大力发展优质茶、高端茶,开发茶饮料、茶多酚等多元茶产品;做强油茶产业链,提升黎平油茶产业首位度;依托以天麻、茯苓为主的道地中药材,引进知名药企入驻黎平。做大以粮油为主的生态特色食品产业;着力打响黎平茶、黎平山茶油、黎平茯苓、黎平天麻、黎平香禾糯、黎平有机米等区域公共品牌。大力实施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工程。坚持以产品提质促进产业增效,推动水泥、石材、钢化玻璃、加气砖、冶硅、酒、水等传统产业升级,支持引导传统企业延伸产业链、开发新产品。大力发展风电、垃圾发电、光伏发电等清洁高效电力能源产业。大力实施工业园区建设提升工程。以贵州黎平经济开发区区位调整为契机,全力打造中潮农林产品精深加工特色产业园和城北绿色轻工业产业园,着力引进优强企业,加大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力度,推动产业向园区集聚。
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大提升,打造黎平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围绕推进“撤县设市”目标,按照“一城两翼多极”发展思路,全力打造黔东南州南部区域中心城市。扎实推进“强县城”行动。按照“南拓、北展、中提升”的发展思路,用五年时间,规范提升以翘街为主体的历史文化街区和以平街商圈为主轴的商业街区,加快城南和城北商业中心建设,强力推进棚户区、老旧小区、背街小巷“三改”项目。全面改善水网、电网、路网等基础设施。力争2025年县城人口突破20万,为“撤县设市”奠定基础。扎实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行动。着力打造一批“产城人文景”互动创新区、产城融合区、集贸小镇、特色产业小镇、文化创意小镇、田园风光小镇、油茶文化小镇等,加快推进农业人口城镇化。扎实推进城镇管理提升行动。加强文明城镇建设,强化规划执行,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加大行政执法力度,还市民一座整洁有序、文明宜居城市。打造一批数字城市建设试点,加快发展智慧交通。推动城市运行实现“一网统管”。全面提升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公共服务。
全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大发展,夯实黎平高质量发展基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全面落实《乡村振兴促进法》,有效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扎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按照国家《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办法》,贯彻落实好过渡期“四个不摘”要求,健全完善帮扶机制。落实好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持续做好产业巩固、稳定就业、易搬后扶、“三保障”及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等重点工作,守住返贫底线。加快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大力实施林业产业振兴计划,做强“两茶一药”主导产业,做大以牛羊为主的生态畜牧业,推动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支持传统农耕、“稻+”等模式创新。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责任,促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夯实农民主体地位。全面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抓好新型农民培训,分级建立乡土人才库。鼓励支持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等优秀人才投身乡村振兴。扎实开展乡村建设行动。扎实推进27个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统筹做好红色美丽村庄、传统村落、旅游村寨等保护与开发。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建设宜居乡村。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构建以基层组织为核心、自治为载体、法治为准绳、德治为基础的乡村治理新模式。用好村规民约,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全力推动旅游产业大提质,展现黎平高质量发展新形象。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为抓手,用好红色文化、侗文化和生态环境“三张名片”。坚定不移实施市场主体培育、旅游业态升级、服务质量提升、闲置资产盘活“四大行动”,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着力抓好市场主体培育。推动肇兴文旅集团实体化、市场化发展。支持文旅企业创新业态、专精发展。强化旅游品牌创建和宣传推广,提高黎平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着力抓好旅游业态打造。发挥好核心景区辐射带动全县旅游协同发展的作用。按照国家5A级景区标准,大力推进肇兴景区二次开发,努力打造国家级旅游度假县。加快翘街景区旅游设施建设,建设党员干部红色文化教育培训基地,全力打造红色文化主题街区。以八舟河国家湿地公园为主体,整合天生桥、东风林场、飞龙洞等优质资源,推动旅游标准化建设,打造生态康旅体验区。着力抓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加快旅游交通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智慧旅游发展,推动“旅游+大数据”深度融合,依托5G技术,建设智慧景区平台,加快旅游集散地、车站、景区、宾馆、饭店、乡村旅游点等重点涉旅场所智慧化改造,增强游客旅游体验。坚持以旅游业带动服务业等多行业发展,活跃全县经济。着力抓好旅游资源资产盘活。依法依规化解好旅游发展历史遗留问题,有效盘活闲置、低效旅游资源资产,拓展旅游发展空间。
全力深化改革开放,汇聚黎平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坚持向改革创新要动力、向扩大开放要活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化干部人事管理改革,促进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深化国有企业实体化改革,推动县属国有企业去平台、市场化发展;深化景区运营管理改革,推动市场化、专业化、规范化发展;深化开发区运行管理机制改革,用活“管委会+公司”发展模式;深化乡镇事权和财权改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提高林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拓展“互联网+政务服务”;深化“黎即办”政务品牌创建,严格落实县级领导“一对一”联系服务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制度;全面优化民营企业“一站式”服务;强化安商稳商,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争取交通建设项目,配合实施好黎平机场改扩建、黎剑高速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深化与佛山市之间的产业协作、贸易合作、人才交流,加快建设贵州向南开放的“桥头堡”;加大宣传力度,全面展示黎平对外开放新形象。
全力实施大生态战略,擦亮黎平高质量发展底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定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成为黎平的靓丽名片。持续优化生态环境。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大力实施国土绿化行动;深入推进“河长制”“林长制”实施;加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国家风景名胜区、生态核心区等保护建设;深入开展固体废物治理等。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严格落实生态林保护制度,抓好国家储备林建设,在保护生态前提下科学调优林种结构,推动林业管理经营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创新“生态+”发展模式,大力推进林旅、农旅、康旅一体化发展,加强光伏、风能等资源开发利用,切实让绿水青山成为黎平人民的“幸福不动产”“绿色提款机”。建立健全生态保护体系。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持续抓好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和资源化利用。
全力办好民生实事,提升黎平高质量发展温度。拓宽群众就业渠道,认真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坚持以稳岗促就业,支持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吸纳劳动力就业。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严格落实“双减”政策,大力发展普惠性的学前教育、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优质特色的高中教育,办好办强公办学校,支持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发展实用型的现代职业教育,努力推动教育大县向教育强县转变。加快健康黎平建设,推进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卫生健康综合监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完善县乡两级远程医疗服务体系,落实“三重医疗保障”政策,切实撑起群众健康“保护伞”。加快推进县人民医院整体迁建工程。落实好《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每年定期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健全各类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完善各项社会救助制度,统筹做好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老年人事业等工作。推动文化事业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繁荣发展,落实好支持少数民族乡发展的政策。持续巩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成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全力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守牢黎平高质量发展底线。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和底线,必须做好防范化解各种安全隐患。树牢总体国家安全观,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各种危害国家安全的活动,推动全社会形成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合力。防范化解经济领域风险,严密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稳步降低负债率;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全力建设“法治黎平”,强化法治宣传教育,扎实推进“八五”普法,牢固树立不执法就是不担当、不作为、不称职的鲜明导向,规范行政执法方式,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全力建设“平安黎平”,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安全生产等工作的防范应对能力,重拳打击“黄赌毒”和刑事犯罪,常态化抓好扫黑除恶、打击电信网络犯罪等重点工作,坚决维护全县社会大局安全稳定。
当下,黎平全面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专题教育”,以党的百年奋斗伟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为主线,依托厚重红色文化资源,深刻领悟伟大建党精神,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深入开展自我革命和效率革命,抓牢思想政治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和纪律作风建设,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旗帜鲜明讲政治的重要检验标准,推动讲政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为果。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身逢伟大时代、肩负伟大使命的黎平县广大干部群众,正以舍我其谁、善作善成、奋勇争先的英雄气概,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美丽黎平新未来!
(本版图片均由黎平县融媒体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