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吴铭) 近年来,市司法局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元需求为导向,推动法治力量向基层倾斜,加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和治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建成法治凯里和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助力。
聚焦法治宣传,下好调解纠纷“先手棋”。抓住“关键少数”,组织全市各村(居)、社区3439名村(居)“两委班子成员”参加民法典“万人大培训”和人民调解培训,不断提升广大基层干部的法律素养;开展“全民普法”,利用集中宣传日、赶集日、“坝坝会”以及人民调解培训会等活动,着力宣传劳动争议、婚姻家庭纠纷、土地确权、疫情防控等法律法规;定制“专属服务”,利用法律“八进”为契机,针对不同场所和人群制定不同的宣传方式和内容,多形式开展农民工工资、未成年人保护、劳动合同法等宣传活动,着力打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
聚焦法律服务,搭建调解纠纷“大平台”。实现公共法律服务“窗口化、综合性、一站式”服务,对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农民工、涉企职工简化审批程序,开通“绿色通道”,积极推进公共法律服务“12348”在线值班服务,实现线上预约、上门服务,优化镇(街)公共法律服务站,发挥“一村(居)一法律顾问”作用,建立208个村(居)法律服务微信群,为群众提供一对一解答法律咨询,为辖区群众提供便捷的法律服务,为基层治理引进更加优质的法律资源。
聚焦队伍建设,打造调解纠纷“主力军”。全市20个镇(街)、208个村(居)设立了242个基层调解组织,形成以镇(街)人民调解委员会为主体,以村(居)人民调解委员会为基础的调解工作格局。同时,设立了医疗、劳动人事、金融、消费、旅游、教育、婚姻家庭、交通等15个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创新成立“警调”“访调”“诉调”“医调”四大调解组织,调动法律志愿者力量,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确保调解工作的全面性和时效性。
聚焦行政复议,探索调解纠纷“新领域”。成立行政复议与应诉中心,畅通行政复议渠道,对申请的行政复议案件组织法律顾问、职能部门进行背对背、面对面行政调解,以“定分止争、案结事好”的原则,按照“应调尽调”,促使行政争议从源头上得到化解,有效促进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