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韦启悬
“能参加这次盛会,我感到无比荣幸的同时肩负着责任和使命,坚持因地制宜,挖掘民族文化,立足长远发展,力争走出一条农文旅相结合的乡村旅游之路,让老百姓守着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致富,从而促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工作的真实写照和肩负的使命。”州人大代表余洪先说。
雷山县郎德镇南猛村世居苗族,是苗疆圣地芦笙舞发源地之一,从古到今,祖祖辈辈都在传承发扬芦笙文化。良好的自然资源禀赋和浓郁的民族风情为南猛村群众增收致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产业实现致富奔小康是村民的殷切期盼。南猛村围绕县委县政府关于推进全域旅游化全县景区化的战略部署,结合南猛村被选为州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的机遇,高标准地从建设美丽乡村和“乡村旅游+”的角度设计好村庄规划。打造生态民宿和民俗乡愁游助推全域旅游发展。借助产业发展和丰富的芦笙文化建设一批民宿,探索采用“我在南猛有间房”或“我在南猛有亩茶”等认购和消费积分制管理的模式,形成“玩在村里、吃在农家、住在民宿”的产业链条,让更多老百姓都参与进来,共同提升产业链的“造血”功能,构建自我生存、自我盈利、自我发展的能力,力争在农文旅一体化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实现旅游产业化的目标。
通过以南猛芦笙舞为核心,挖掘和保护传统苗族文化中的有益部分,引导和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活动,开展有新时代特色的苗族文化活动,每年带来了大约200多万元的演出收入。在2019年、2020年,合作社分别用经营利润的15万余元、21万余元进行全村分红,让全体村民有了真正意义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2021年是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2022年,我们要鼓足干劲,放眼全国建立试点示范,抓好旅游产业,打造特色产业及发展路径,千方百计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对于未来,余洪先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