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1月11日

行走石仙山

○ 李茂奎

从炉山镇街上北出不远,就进入石仙山的范围了。一条弯曲的水泥路往上爬,是通向石仙山的路。水泥路两侧松树掩映,在秋天里更显气爽。古诗说“鸟鸣山更幽”,但走在小路上,我们没有听到有鸟鸣,山则更显幽静。或许,那些大大小小的不知名的鸟,在更远处等着我们呢。

说实话,炉山镇我不知来过多少次了,但都是过石仙山门口而不入。一次从炉山镇抄近道去嘎懂通村采访,途经石仙山脚是我与石仙山最近的一次接触了。

这一次,真正走进石仙山,也了却了多年来想到此看一看的愿望。

石仙山在我的脑海里,总是觉得有些神秘的。石仙山在凯里民间还是比较有名的,真的是“有仙则名”吗?这种神秘感让我增添了一探石仙山的兴致,甚至想向错过了多少次的石仙山喊一句:“石仙山,我来了!”

石仙山为省级森林公园,总面积628.7公顷,海拔1133米,该公园主要由以下景点构成:圆通殿,始建于明末清初,与观音殿合为“光明寺”,有韦驮与弥勒两菩萨塑像,占地约10亩。殿外建有“学友坊”一处,有岳飞与关羽骏马塑像。

我正在想着这些,行至半山腰,光明寺已迎面而来。光明寺出乎我的预料,是几栋砖房,与我想象中的残垣断瓦、风雨飘摇的木房子完全不一样,干净明亮,竟然还有居士。

出于防疫的需要,居士让我们登记、扫健康码,方可进门参观。进了门,其实就是进了一个小院坝,发现光明寺不大,有佛教之类的书摊,有香堂。功德房门口写着“寻声可救八难苦,慈目能消三灾厄。”的对联,对联旁边的墙上,挂着“吉祥灯”相关语句:“进寺点盏吉祥灯,一生平安无灾星。消灾灭厄增福寿,四季亨通万事兴。”尽显出家人的祝愿及暗示。

我们一群人听说寺里还有块石碑,记录着寺庙的一些掌故。经过居士的同意,我们穿过寺院厨房,来到光明寺外的石碑处。石碑是1997年重立的,由于保护和石碑的材料问题,石碑上的繁体字已经有些模糊。仔细辨认,还可看见“环城皆山也”,好家伙,这一句让人想起了《醉翁亭记》的起句“环滁皆山也”,看来石仙山来历不凡。细细一看,只见石碑上记载着:“宣统纪元春,莫邑人李翠轩约众登临,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甚盛会也。” “或远眺山川,或近校古迹。”“若置身云际……俯视城中烟火。” 说的是古人登石仙山的盛况,或酒或歌,其乐融融。从石碑上看到,立碑处是“张、孙二公醉卧处”。看来古人不仅醉卧沙场,也醉卧山头。

光明寺还有其他颇具历史及佛教特色的景观,在这里不一一说明。我们的目的是考察整个石仙山。从古人的酒香中撤出,我们向石仙山的顶峰出发。

绕过光明寺的围墙,不再是水泥路,而是碎石路和石阶路。通向山顶的路不长,且不陡峭。走在小路上,才体会到“曲径通幽”的意境。路边已有参天古树,靠近太阳的地方,树叶饱满。树下的芦花,只能害羞地低下头,被山风轻摇着。树顶的太阳,拨开树叶,从缝隙中探看我们这些不速之客。踩在铺满落叶及枯草的石阶上,山发出“吱吱”的响声,让人不忍心落脚,怕惊动这一山的寂静。

小路几处弯曲后,抬头一看,前面有一石门,石门后面就是石仙山顶峰了。只见三块巨石立在一起,其实这里站的是一个传说,传说三个女孩在此化仙升天,所以也叫“姊妹石”“三仙峰”。

三仙峰后面,建有一亭子。走进亭子,抬眼远望,远山尽收眼底,“一览众山小”,层云心中激荡。亭子有两层,爬上去,也许可以看得更高更远,但我没有上去,我想,留有余地也好,下一次来还有可看之处。

石仙山有佛,佛光普照;石仙山有传说,仙气逼人;石仙山有风景,青山耸翠。无疑,石仙山让人着迷。

行走在石仙山,相看两不厌,唯有石仙山。

--> 2022-01-11 1 1 黔东南日报 c178123.html 1 行走石仙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