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美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魂”虽是精神的,但“铸魂”绝对不仅仅是精神文明建设这么简单,它贯穿于乡村振兴全过程,需要通过党建引领、文明共建、治理有效、产业发展等可操作的“物质化”途径来逐步实现。
笔者以台江县施洞镇偏寨村为例,观察其建设历程及初步成效,并加以分析,以便为乡村振兴“铸魂”建设提供参考。
一、成效探索
今年以来,台江县以偏寨村红色美丽乡村建设为试点,大力传承和不断发展红色文化,旨在通过深挖红色文化内涵,打造红色教育基地,以“红色经济”带动区域内“农特经济”“非遗经济”发展,探索乡村振兴好路子。
一是深挖“红色历史”文化内涵。制定了《台江红军中央军委纵队驻地旧址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方案》。完成了偏寨村红色遗址遗物保护方案制定以及台江红军中央军委纵队驻地旧址、偏寨红军渡口的保护范围和控制地带的划定,通过邀请专家、离退休干部、文联成员、民间文史爱好者等,走访烈士及幸存者后人,收集整理红色史料34份、红军过苗疆小故事38个、红军转战台江史实地图4张,收集遗物93件,开展解说员培训8期,现场解说20余场次。
二是强化“红色经济”带动作用。开展红色文旅业务,承接红色教育、红色研学等系列接待服务,促进银饰、刺绣、农产品销售。目前,已成立了台江县红色偏寨旅游开发管理有限公司,注册了“偏寨”商标作为产品品牌对外宣传推广,开发了“偏寨”牌腊肉、腊肠、蜂蜜、水稻、稻田鱼、咸鸭蛋等农特产品;采取“公司+合作社+银匠绣娘”模式,动员17名银饰刺绣大师签订了特定产品的合作生产协议,现已开发小酒杯、主人杯、马鞍等银饰产品。截至2021年11月,共接待游客7150人次,收入11.5万元。
三是深化“红色引领”治理体系。在原有“十户一体”基层治理模式的基础上,整合驻村干部、包村干部、村“两委”成员等力量,编组编队进入网格,推进“十户一体”与“一中心一张网十连户”深度融合,创新建立“寨管委”基层治理新模式。保留原2个中心村党支部,完成岗党略村和小河村实行片区型和链条型双重管理体制,构建以党委为核心,村级党支部和全体党员共同参与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
与年初相比,偏寨村村民积极性得到较显著的提升,村庄环境卫生、乡风文明等方面得到较大程度改善,“铸魂”成效初步凸显。
二、面临的问题
值得肯定的是,通过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物质化”途径,偏寨村成就是可喜的,但仍然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是引领不够明显。与全国各农村地区一样,面临着党员队伍老龄化严重;党员教育比较薄弱,理论水平不高,转化能力弱;管理比较松散,无职党员的组织生活存在一定随意性等系列问题。
二是互动性不够强。乡村振兴“铸魂”不仅仅是铸党员干部的“魂”,还要铸村民群众的“魂”。由于支部工作与群众互动性不强,虽然党员干部经常性主动出击,但村民群众仅是配合工作居多,很少主动“找上门”。
三是形式不够丰富。由于多种原因,偏寨村目前只能停留在“指定范围”内行动,尚无能力开展多形式的“自选动作”。所以党员“铸魂”不够稳固,村民“铸魂”尚未成型。
三、建议
“铸魂”说到底就是要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如果把乡村振兴之路比作制作“满汉全席”的过程,那么所铸之“魂”便是火,党建是火种,治理体系是燃料,产业则是荤素菜原材料。因此,笔者有以下三点建议:
1.党建引领聚“魂”。
党建是燎原的火种,要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
一是排头兵马要强。要扎实做好“一村一队”建设,夯实行动基础。实施农村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通过“五个一批”方式,选优配强村“两委”干部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加大在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力度,充分发挥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在乡村振兴一线攻坚克难、攻城拔寨的尖刀作用。
二是文韬武略要精。要坚持理论与实践“两手抓、两手硬”,要针对业务短板、能力短板,加强实战技能培训、比武、交流等工作;要针对新理念、新政策理解不渗不透等问题,坚持理论常学、党课常上、知识常考,促进其更好更快地胜任本职工作、提高履职能力、转化创业成果。
三是集结号角要响。要想方设法凝聚起合力构建幸福美好新生活的磅礴之力。围绕环境治理、就业务工、村务监管、产业发展等各个中心工作有组织地带领群众一起干。通过深挖蕴含的红色精神,讲好红色故事、苗族历史故事,号召广大村民群众积极参与到村庄建设中来。
2.党群互动壮“魂”。
破解普通群众“铸魂”难的问题,主要在增加普通群众的参与度,要让村民主动发展创造,令其有获得感、归属感、幸福感。
一要构建强交互性的治理体系。基层治理不只是党组织是事,还要充分激发群众的自我管理意识,深化村民自治实践。要持续巩固“寨管委”基层治理新模式带来的良好开局,整合优化公共服务体系,深化联合党委“组织共建,班子联优;四级共治,管理联通;党员共管,党群联心;资源共享,农旅联产;事务共通,服务联体”的区域化联动发展模式。
二要给予平等对话的互动环境。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要推动创新村务党务监管方式,充分发挥“寨管委”作用,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防止出现“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的无形之墙。
三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模范标杆。要深入挖掘乡村熟人社会的道德典范,树立如“石定录”等道德楷模,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引导全体村民向上向善、重义守信。大力开展好媳妇、好儿女、最美致富带头人、五星党员之家等系列评选活动,并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吸引群众积极配合、积极参与,通过抓典型把社会风向引导好。
3.融入日常“铸魂”。
“铸魂”的最终目的,是要使人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促进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实现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因此,笔者认为,需要与以下三个方面充分融合。
一是与人文历史融合引人向忠。爱党爱国是基本要求。要实施红色内涵和教育提升工程,结合苗族同胞奋斗史、迁徙史,讲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无私情怀、红军在苗疆腹地播撒革命火种、与苗族同胞结下的鱼水之情等感人故事。以“红色旅游”为载体,在苗族姊妹节、独木龙舟节等重大民族节庆活动期间,组织群众用唱苗语红歌、开展红色主题文化作品创作的方式,拓宽红色教育覆盖面,增强红色教育感染力。
二是与群众关心融合引人向善。诚善是农村基层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要围绕群众关心的话题,寻找与群众实践的交汇点,积极帮助解决群众关心的难点痛点热点。要站在群众立场思考,利用院坝会、主题党日、宣讲活动、走家串户、闲聊等机会,加大思想浸润作用,适量投射群众能够接受的积极的社会心理,引发广泛共鸣,引导村民革除陋习、树立新风。
三是与经济发展融合引人向勤。勤劳致富是“铸魂”的最终落脚点。要大力积极发展村集体经济,围绕“农文旅”一体化发展定位,扎实做好“一村一业”“一人一技”工作,推进市场化进程,让市场化推动村民群众思想蜕变,破除“等靠要”等消极思想,达到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目的,从而促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作者单位:台江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