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光昌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新闻工作者是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中担任采访报道的工作人员。新闻工作者作为乡村振兴的吹鼓手,一头连着媒体平台,一头连着广大人民群众,具有贴近农村的独特优势,肩负着乡村振兴的重大责任,不仅需要做好新闻舆论宣传工作,鼓舞士气,还需要在新媒体传播生态环境下,不断发掘新的思维、方式,借助新媒体的传媒之力助力乡村振兴。
一、占据乡村振兴宣传阵地,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如何把党和国家的乡村振兴政策及时宣传到位,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凝心聚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闻工作者确实需要下把大力气。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有近10亿的网民,不少网民的大部分时间被微信、微博、今日头条、抖音等平台占据,基层的舆论生态与媒体传播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人们在尽享资讯便利和选择自由的同时,日益烦恼于互联网上呈现出来的失序和各种不确定性的放大”,传统的信息传播格局被打破,舆论主体多元化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众声嘈杂、无所适从。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闻工作者被赋予 “争夺基层舆论”阵地的重大责任。基层新闻工作者贴近农村、贴近农民,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其首要职责就是做好乡村振兴的主题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一是及时传递并解读乡村振兴政策。要想“乡村振兴”,先要“武装头脑”。因此,要乡村振兴,需要先树立正确的乡村振兴意识,通过各级各类媒体的正确引导和宣传,增强广袤农村农民的内生动力。
新闻工作者要充分利用掌握的宣传技术优势,增强基层主流媒体的传播能力,将乡村振兴宣传工作延伸到苗乡侗寨,辐射到田间地头。及时为群众宣传解读党中央的最新指示精神,传达政府的最新工作部署,解读各层级乡村振兴政策,提供丰富全面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打通权威信息传播的“最后一公里”。及时把最新的乡村振兴政策、乡村振兴风采、乡村振兴资讯全面展示,讲好乡村振兴故事,传播好乡村振兴声音。在移动客户端上,党员和群众、乡村振兴工作人员等可以随时随地看到全县、全省乃至全国优秀的乡村振兴案例,深入学习贯彻乡村振兴精神。
二是充分利用媒体矩阵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动态宣传,全方位覆盖目标人群。正如前文所说,我国网民的大部分上网时间都被微博、微信、今日头条、抖音等新媒体瓜分,这些新媒体渠道是乡村振兴宣传工作不容忽视的。新闻工作者既可以通过国家、省、州、县等各级主流媒体矩阵立体发布,积极扩大乡村振兴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也可以在微博、微信等这些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平台及时发布乡村振兴的一线动态新闻报道,提高民众知晓率,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的认知思想,积极推动乡村振兴工作。
二、以民为中心,搭建销售平台助力乡村振兴
以前,新闻工作者在县级地区一般通过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对当地的农产品、旅游产品等进行宣传推广,这一方式不仅覆盖的范围有限,而且传播质量、速度也不甚理想。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工作者不仅让新媒体成为传递党的声音的“最后一公里”,而且可以通过短视频、图文等各种形式的新闻产品,依托客户端、公众号、微博、微信等微矩阵,实现全方位传播,全面提升农产品、旅游产品、手工艺品等的知名度,有效提高农民收入。需要注意的是,新闻工作者如何让平台真正发挥带货效果,则需要认真思考。
一是挖掘打造“苗侗山珍”,实现农特产品优势品牌持续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在当前物质过剩的时代,社会不仅需要好的产品和服务,还需要更具特色的人性化表达、文化认同以及更高的情感价值,因此,品牌打造需要为产品提供情感、乡愁寄托。乡村具有众多的优质产品,如生态腊肉、生态土鸡、生态骡鸭、生态茶油等,如家织布、土布鞋、苗家银饰等手工艺品。作为新闻工作者,需要强化自身的服务意识,做好信息传播、信息发布、信息共享、商品交易等多重服务,挖掘打造农村品牌,帮助开发运营品牌。同时,打造优质农产品品牌可以持续给边远山区带来内生动力,带动产品开发、衍生产品开发等,从而持续盘活农村经济。
二是发挥新闻工作者的优势,策划开展农产品推介活动,解决边远地区产品销售难题。在新闻宣传过程中,“造血”能力欠缺一直是大部分新闻工作者的痛点。强化服务功能,利用媒体传播、媒体技术优势,为农村、农民、合作社、企业等打造本土品牌,搭建产品销售平台等,不失为新闻工作者“造血”的重要方式。天柱县新闻工作者一方面通过县融媒体平台制作短视频宣发,另一方面联合贵州省电视台积极宣传推广当地的特产茶油、蜂蜜、三月粑等,取得了喜人的效果。此外,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优势,利用东西部协作契机,开展消费协作,助推“黔货出山”。引导广东企业10余家到天柱与县内企业订单采购。同时,依托农村电商、“832”平台,设立省外生态家禽产品展示专销区,以线上线下多渠道全方位扩大销售平面。目前,东部省份采购、帮助销售天柱农畜牧产品和特色手工艺产品约1.78亿元,其中,采购、帮助销售已认定农特产品约1.2亿元。
新闻工作者还可以积极组织种植养殖户、直播达人、企业主等走进直播间,直播带货。如渡马脐橙、凤城骡鸭、白市葡萄、江东土鸡、高酿三月粑、石洞黄桃等农特产品,此前不被大众所知晓,现通过新闻记者的策划推广,开始纷纷进入人们的视野。值得一提的是,在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天柱新闻工作者策划了天柱岩门、金山、石洞等地的黄桃直播公益活动,积极通过“云上销售”,大大提升了天柱黄桃的知名度,不仅推动了黄桃的销售,还带动了其他农产品出山。
三、及时传播农业知识,实现农民高效创收
新闻工作者的宗旨是“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因此,以民为本是新闻工作者的生命线。在乡村振兴中,农户无疑是新闻工作者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新闻工作者需要将农户放在突出地位,积极推动农民、农村、农业的发展。
新闻工作者对乡村振兴最核心的意义在于,解决农户最关切的问题。因此,新闻工作者首先要充分考虑农户的切身利益和实际需要,创新融合新媒体的内容和形式,解决农户的需求。在融媒体时代,教育落后、交通不便等不再是难以解决的问题,因为农民获取知识的方式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图书、广播、电视等,因知识匮乏、技术欠缺等给农村带来的发展制约问题,都可以通过新闻工作者进行农业知识宣传普及补充解决。作为最贴近农村的基层新闻工作者,无疑担负着更大的责任,也具有更多的机会。
一是围绕农业生产问题制作专题宣传。针对农业生产问题,新闻工作者可以结合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作专题宣传,详细介绍相关的农业技术,让农户从中获取相关指导。新闻工作者还可以强化农技服务宣传能力,对所在地区不同季节的病虫害防治、种植管理等进行动态跟踪报道,及时解决农户问题。尤其可以对当地种植、养殖大户进行重点报道宣传。如天柱县新闻工作者,深入农村实地调研,采访油茶种植户、油茶客户、油茶专家等,拍摄了大量素材,在宣传当地“山上油茶树 林中油茶鸡——天柱县林下经济串起山乡百姓致富产业链”的同时,解答农民关心的油茶种植与林下养鸡的技术问题。
二是紧跟新农业新农村发展,为农户提供产品销售培训。在新的环境下,农业从生产到销售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边远山区更应紧跟时代变化,积极适应新的发展趋势。如农户可以通过直播形式销售农产品,这一新的销售模式与传统的销售模式有很大的差异,包括直播间的直播、产品介绍、产品包装、物流运输等,要求农户对网络直播、物流运输等有一定了解。因此,新闻工作者可针对网络直播、电商等制作相关的新闻内容,让农户掌握相关技能,实现自产自销,从而实现高效创收。2020年6月,天柱县开展致富带头人网红培训,新闻工作者在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立体宣传,宣传“直播‘云销售’助力天柱扶贫产业”“侗家三月粑网上走俏”“数字赋能 直播引领——东西部协作助力天柱三门塘旅游升级”等“云销售”典型,广大农户从培训和宣传中学习现代化销售知识、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邦洞西安村村民刘菊兰,掌握了电商知识,通过直播带货,三月粑、包谷粑、粽子等农特产品未出炉就被订购一空;凤城大坝种植西瓜和蔬菜的田洲,通过直播,顾客主动上门采购,他省事多了;渡马共和村的杨顺福,学会直播销售,自己种的葡萄和养的“葡萄鸡”供不应求。手机成为新时代农民的劳动工具和致富工具。
新闻工作者不仅是传递党的声音的“最后一公里”的传播者,还是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工作者。新闻工作者凭借自身的优势,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可以占据乡村振兴主题宣传阵地,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可以以民为中心,搭建销售平台助力乡村振兴;可以及时传播农业知识,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用新时代农业知识武装头脑,鼓起腰包,最终实现增收致富。
(作者单位:天柱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