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吴美霖
2021年,贵州省天柱县以产业特点、人文底蕴、民俗习惯为基点,创建“天柱+”品牌化打造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并以示范试点带动,赋能产业智能化、生态化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强力推进乡村振兴。
当好“工程师”,建强“四梁八柱”
当好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的“工程师”,全力服务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创建,天柱县第一时间成立了县级评审委员会和县乡两级特色田园乡村集成示范试点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创建方案,明确工作目标、部门职责、人员分工、规划方案、资金保障和督查问效,确保行动有的放矢、掷地有声;特聘具有城乡规划编制甲级资质的城乡规划设计公司,进行实地蹲点规划,编制“一方案两规划”,确保创建工作“棋局”布得有声有色有亮点;明确示范试点创建专业驻村规划师和产业技术指导员,全程跟踪指导服务,确保创建工作因地制宜、高质高效。天柱县全力以赴建强示范试点创建组织堡垒的“四梁八柱”,确保创建工作稳步前行。结合产业特点、生态环境、人文风情、民风民俗、辐射带动等因素,最终确定出渡马镇共和村甘溪侗寨以及蓝田镇东风村坪寨片2个州级示范试点,6个县级示范试点以及9个乡镇级示范试点作为乡村振兴“领头羊”进行重点打造,力求在“头羊”的带领示范下,全县134个村阔步向前,在乡村振兴大道上,村村有特点、村村有亮点。
栽好“梧桐树”,招来“金凤凰”
渡马镇共和村甘溪侗寨,自创建州级示范试点以来,形成一股“示范试点+党支部+群众”环境整治风暴。百姓在村党支部带领下,主动成立“森林护卫队”“河流巡查队”“环境美容队”,化身为家园守护者、维护师、美工人。
蓝田镇党员带着群众每周定时清理房前屋后乱堆乱放杂物,整治河塘沟渠打捞白色垃圾,并推行“门前三包”责任制。
在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创建活动中,天柱县引导各村秉承“梧桐栖凤,护树招凤”理念,通过基层党组织引导群众把优美优秀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等作为“迎凤”“引凤”的“梧桐树”。在各试点村,党群协力,以示范试点建设为触手,发起“环境整治风暴”“保护母亲河”“十年禁渔”“两禁一限”等环境护卫行动,群众齐齐投身示范试点环境整治和保护中,全力以赴把家园建成天清水蓝、诗悠歌扬的“引凤”“迎凤”“安凤”参天大树。
用好“聚宝盆”,建好新农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天柱县把人与生态共融提升作为乡村振兴示范试点发展的“聚宝盆”,以资源促产业、以产业护青山。各试点村因地制宜,围绕田园生产、田园生活、田园生态,做大坝区产业、做强林下产业、做精水域产业。同时,全县统一谋划示范试点建成集互联网、人才培训、产业孵化、城乡链接为一体的生态产业集成孵化器,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以示范试点创建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百姓增收。
目前,州级示范试点蓝田镇东风村坪寨片示范试点种植羊肚菌200亩、烤烟300亩、美人提150亩、大棚西瓜100亩,林下种植中药材200亩,以每户500元利益联结脱贫户200户。渡马镇甘溪侗寨发展旅游产业,每年游客5000余人次,实现旅游增收约100万元;发展特色功夫菊产业500亩,人均年增收4万元左右;发展天柱凤柚产业500亩,长期提供约50个就业岗位;发展土鸡养殖2000余羽,带动村民平均增收1万元。石洞镇槐寨村发展米酒、腌肉、腌鱼、腌鸭、三月粑、细草鞋等民族传统产业,带动200余名村民增收。凤城街道南康村探索设立“生态股”,村民通过种植生产原料、保护生态资源、改善人居环境入股企业,获得股份收益、劳务收益、经营收益,实现了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民,截至目前,南康村通过种植红豆杉及中药材、茶叶,年增收60万元左右,带动群众就业200余人,人均增收30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