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1月13日

雷山着力提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安全感幸福感

图为丹江派出所城南警务室民辅警开展常态化巡逻提升群众安全感

本报讯(通讯员 杨正道) “老人家,请到这里来坐,头往右边偏一点,对、对、对,保持这样子马上就好。”近日,雷山县丹江派出所城南社区警务室民警为搬迁户60多岁的老人更换新的身份证。

“老人家,已经办好了,一个星期以后我们会派人把身份证给您送上门。”办理结束后,民警告诉老人。

“以前在山里要绕几座山到镇里才能办,现在办证可方便多了,工作人员有耐心、态度好。”老人带着满意的笑容离开警务室。

这是易地扶贫搬迁后城南社区警务室民警为民服务的一幕,雷山县公安局聚焦搬迁群众办事遇到的难点、堵点,在搬迁安置点设置警务室推出一系列惠民便民措施,大力推进“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2021年以来,该警务室为搬迁群众办理的户籍、交管等业务5000余人次,让搬迁群众办证从“来回跑”变成“一次跑”或不用跑,为雷山公安警务创新改革加快了速度。

雷山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在羊排安置点、牛王寨安置点、小河沟安置点,统一由龙头街道办事处管辖,内设有城南、连心、观音阁3个社区居委会,实施易地扶贫搬迁4452户17983人,每个社区有一名党员干部派驻第一书记,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广大贫困群众从大山搬到城里,迈上了脱贫奔小康的新征程。

2020年以来,在易地扶贫搬迁点行政案件受理64起。由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入住群众来自全县不同乡镇,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都有所不同,在安置区生活后难免会有些许冲突,这也加大了案件的发生率。

面对搬迁工作带来的人口管理压力和社会治安管理新问题,雷山县公安局不断探索、实践,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子。围绕实现“便民、安全、有序”的社区警务工作目标,以警务室为切入点,打造民生警务、数据警务和平安警务,破解居住区的户籍、治安、交通等方面存在的管理难题。

2021年以来,雷山县公安局在构建社区警务的实践中,整合多方资源,增加3个警务室,以“1+N”模式通过警诉联调、警律联调、司法确认等机制,以专业角度的介入,化解纠纷,让当事人就警务室化解矛盾纠纷,形成“一方问题、多方支援,一处矛盾多部联动、一处纠纷多处发力”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同时在安置点周边新增“天网”和“雪亮”视频监控,整合社会视频资源进行汇集,实现视频资源立体化统一调度,形成了电子围栏,违停抓拍、人脸识别等技术防控网,实现了社区实有人口管理、风险预警、信息采集等综合式管控,为强化移民安置区的治安防控立体化建设,提高公共安全保障和应急指挥效能,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物防保障。

自联调机制实施以来,社区民警主动召集多方召开矛盾纠纷隐患排查、共治共商会议30余次,成功化解矛盾纠纷92起,接受群众法律咨询等服务5000余次,打造了矛盾纠纷当事人少跑腿、职能部门多发力、问题解决在当地的基层综治样板。

“以前我们一家老小住在山坡上,挤在两间破木房,经常是‘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出门是泥巴路,雨天喝浑水,村里不通车,上学不方便。自从搬到羊排小区,住上了新楼房,小区还有学校,小孩上学很方便,看病坐公交车就到医院,农合还报销了大部分医疗费,可比以前过得舒心多了。”谈起搬迁前后的变化,雷山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城南社区居民张明感慨不已。

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该县立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实际,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安心、住得放心、用得称心、过得幸福,按照平安社区、平安家庭目标,整合部门资源,细化措施,压实责任,着力构建共建共享共治的社区治理体系,深化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平安建设,做实后续帮扶和管理工作,不断增强搬迁群众的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

--> 2022-01-13 1 1 黔东南日报 c178298.html 1 雷山着力提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安全感幸福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