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1月14日

杨科礼:

传承苗绣技艺 带领群众增收

本报讯(通讯员 吴铭) 杨科礼,生于凯里市三棵树镇排乐村大新寨,她从小就跟着祖母、母亲学习苗族传统刺绣,9岁就能绣出自己穿的衣服。2013年12月,被贵州省民间艺人专业技术职务高级评审委员会评为高级工艺师;2014年4月,被贵州省民营经济组织工艺美术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高级评审委员会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师;2015年1月,被州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州民委、州文产办、州工艺美术协会共同授予“黔东南州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15年4月,凯里市人民政府命名杨科礼同志为凯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绣》代表性传承人;2020年,成为贵州省省级苗绣传承人。

杨科礼出生在刺绣世家,奶奶、母亲是当地有名的刺绣能手,自幼在家庭的熏陶下学习各种苗绣技法和针法,她从小喜欢绣花,并善于学习,除了向奶奶和母亲学习外,还在凯里市巴拉河一带向其他优秀的苗族绣娘学习剪纸、纺纱织布、染布。

为了追求更高的苗绣技艺,杨科礼向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苗绣代表性传承人吴通英拜师学习更尖端的苗绣手法,杨科礼从事苗族刺绣至今已有二十余年,擅长苗族传统的平绣、打籽绣、堆绣、叠绣、贴布绣、马尾绣、绉绣、辫绣、钉线绣、盘轴绣及挑花、织锦等多种传统刺绣手法,尤其能够熟练地掌握难度很高、濒临失传的苗族双针锁绣,手法娴熟细腻,配色得当,图案精美。代表作有《苗族服饰百褶裙》《长脚的蝴蝶妈妈》《双龙双风》等。

杨科礼还擅长把苗族传统工艺与现代时尚元素结合,把苗族传统服饰进行改良,自主设计并生产出“阿科里”系列苗族现代时装深受苗族妇女欢迎。尤其是自主设计并生产的“阿科里”系列扎染、蜡染刺绣围巾、香包等产品远销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城市并出口海外。

2015年,杨科礼被凯里学院艺术学院聘请为客座教授,2017年,杨科礼创办的合作社成为凯里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校企联合办学实训基地;2016年2月,杨科礼被黔东南州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聘请为外聘兼职教师,她一直在职院为非遗培训班上课;2017年,杨科礼在职院拥有自己的贵州省高等职业学校杨科礼大师工作室。

作为苗绣传承人,杨科礼一直在为苗绣文化传承培养人才,一方面,积极推动组织杨科礼所成立的合作社社员进行苗绣培训;另一方面,作为苗绣老师,积极为政府部门和单位企业举办的各类苗绣培训进行授课,累计培训绣娘上万人次,为苗绣技艺传承培养了大批人才。杨科礼带领出潘绍奎、文希珍、杨晓芳、杨光英等凯里市苗绣非遗传承人。

2012年,心灵手巧的杨科礼创办了一家小规模民族工艺饰品加工厂,主营旅游商品设计与生产。由于技术精湛,产品精致,承接的订单越来越多,产品经常供不应求。为了完成订单,她到处寻找当地刺绣手艺好的绣娘一起合作。一开始,她只是单纯的为完成自己的订单而奔走,然而当她走到深山里,所见所闻深深触动了她,让她有了另一份责任和使命。有一次她来到从江县加勉乡的一个寨子里,准备向一名绣娘订购绣片,一阵孩子的哭闹声吸引了她:一个孩子正为向妈妈要一块钱买铅笔在地上打滚,妈妈一边劝说一边满衣兜找这一块钱。这一幕深深地刺痛了她的心,她在心底暗想“我一定要让绣娘的好手艺换来她们的收入,让她们的孩子能有好的学习条件”。她决心要帮助大山深处的姐妹脱贫致富。

靠这帮助广大农村贫困妇女的想法,杨科礼于2016年4月创立黔东南州阿科里绣娘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的办社宗旨是:传统工艺、精品刺绣;绣娘合作、公益扶贫。合作社现有社员800余名,管理人员16名,其中有注册工艺师10名,合作社总部经营场地600平方米,培训场地200平方米,拥有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注册商标1个,拥有发明专利1个、外观设计专利18个。让绣娘们实现家门口就业创业,能够找到家门口脱贫致富的途径。

杨科礼深知要把苗绣传承下去就要让苗绣文化从小抓起,让苗绣文化进入校园。她在苗绣行业力行“传帮带”之责,培养更多苗绣技艺技能人才,传承好黔东南州传统苗绣技艺绝活,安排高技能人才到合作社定期开展教师培训,组织教师参与企业实践,不断提高专业苗绣教师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

--> 2022-01-14 杨科礼: 1 1 黔东南日报 c178399.html 1 传承苗绣技艺 带领群众增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