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田清
“脚板底下出新闻”,我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上,记在心里,付诸实践。近5年来,我先后进行了三次新闻采访“万里行”,遍及16个县市200多个村,月亮山、雷公山都留下了我的足迹。
回忆起“用脚采访”的那些日子,我日夜兼程,似乎不知道什么叫疲倦,每次都是一次心灵洗尘,也是一个人生课堂。在苦与乐的奔波中,在大山行走的足迹中,有过沉醉,但更多的是艰辛。
一
黔东南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地区,因而山高路远,群峰耸立。一到下雨天,道路泥泞难行。越深入大山,路就越不平坦,坡度大,还很狭窄。
就是在这样跋山涉水的采访中,我对“山大沟深”这几个字,有了更真切的理解。
在台江县拥党村采访结束时,已是伸手不见五指。为了避免给村民增加负担,我与同事们告别挽留食宿的村民。走出约半小时,山区突起浓浓的大雾,车子瞬间被浓密的雾气包裹住了,车窗上模模糊糊的一片,即使打开防雾灯也不起作用,能见度也就一两米。这样的大雾天气,又是夜间,加上山路弯弯,两边是悬崖峭壁,我和同事的心一直悬着,忐忑不安,甚至有些恐慌,就像茫茫大海中的一条无助的船,找不到方向,看不到岸边。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山路上,车不能停、更不能后退,只能缓慢地向前挪动,车速不到20码,比蜗牛还慢,不到60公里的山路我们走了4个小时,事后同事擦着额头上的冷汗说道:“这种惊心动魄,还是今生第一次经历。”
在去月亮山腹地采访途中,完全是乡村小道,路被车轮碾出两条沟,沟很深,很多地方车挂着一挡才能冲上去,只听到底盘与路面的强烈摩擦声……尽管绑紧安全带、握紧把手,身体依然被摇来甩去。望着车窗外数百米的深渊,感觉车子随时有可能翻下去,不由凝神定气,悬着的心丝毫不敢放松。
三次“万里行”采访中,我亲身遭遇的险情,以及目睹好几起交通事故,每次事后想起来都不免有些后怕,家人劝我不要这样玩命,警告我说:“你以为还是年轻人啊,都50多的人了。”但我却下定决心:“不管遇到任何困难和危险,都不能有半点动摇。既然上路,就必须一往无前!”
二
黔东南大山绵延,许多村寨鲜为人知、鲜有人至、山高路远,有的小组甚至还是泥泞的村级公路,甚至只能靠步行。就这样,我们在大山里跋涉,登小道、攀崖壁,百步九折。一路前行,一路跋涉,一路挥汗。
在台江县台雄村采访信上坡野兔养殖场时,正值春季,连续几天春雨绵绵。从寨脚到信上坡还要翻越几座山头,盘山公路是一条泥巴路,下雨后到处是坑坑洼洼。不一会儿,我们所乘坐的车子陷入泥塘中。同行的村干告诉我,前面的路太烂了,车子只能开到这里,不能再前行了,劝我原路返回,因为爬到信上坡,至少还需要2个小时。我没有打退堂鼓,而是打起伞,踩着泥泞的山路,义无反顾地踏上了采访之路。沿着蜿蜒的泥泞山路步行,才走了一段路,雨水、汗水就顺着脸颊一起流了下来。越往上爬,山雾越浓,山下的小山村完全笼罩在了浓雾之中。山风吹来,冷飕飕的,我不禁打起了寒战。
穿行在山区,遇到毒蛇是常事。一次,我在边界采访时,走在一条羊肠小道上,猛然间好像听到了一阵“唰唰”的声响。我马上警觉起来,顺着声音的方向看去,发现不远处一条蛇,从草丛里蹿出。我的神经突然被刺激了一下,顿时觉得后背发紧,心脏剧烈跳动,感觉头发都要竖起来了。虽然有惊无险,但我一屁股坐在山路上,瘫软在地。几分钟后,我努力想站起身来,却发觉双腿还在不停地颤抖,根本就不听使唤。
最为惊险的,要算是在从江县大丑村采访了,由于头天刚下暴雨,公路边一路不断有山体塌方和石头滚下。我们在徒步前往钩藤种植基地采访时,小心翼翼地贴着悬崖小路,刚刚冒险通过,一块大石头在身后几米远滚落,吓得同事一阵惊叫……事后同事感慨地说:“想想也算是命大。”
三
行走苗乡侗寨,我似乎永远都不知道疲倦,更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
说来也巧,在这三次新闻采访“万里行”中,我这三年的生日都是在山里采访中度过的,没有人知道,也没有蜡烛、蛋糕,只有采访的汗水和晚上山村的寂静。在山中,我闭上眼睛一次次深呼吸,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我把大自然的美好融进自己的生命,让山风为自己祝福。2018年生日这天,我在剑河县屯州村采访,中餐在村里的一农家吃,虽算不上特别丰盛,但全是原汁原味的农家菜,有当地农家栽的蔬菜、种的瓜豆。桌上主人十分盛情:“我们喝点‘长寿酒’吧。”所谓“长寿酒”,就是用村里古井的泉水酿造的米酒,村民流传喝了古井的泉水能“长寿”。我心里想:今天不是自己的生日吗?那就来上一杯“长寿酒”,一方面为自己的生日庆祝,另一方面也应好好感谢村里对采访工作的支持。于是,我还是“破例”来了一小杯。虽然现场的所有人都不知道这天是我的生日,但眼前的一切,还是让我感到很温馨,很感动。
走山村住农家,走到哪里黑就在哪里歇。因为我坚信,要出好的新闻,就必须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孤独。
在榕江县加宜村苗寨采访,我和驾驶员小张晚上就住在村支书家。房间里除两张床和堆放的一些杂物外,什么都没有。或许是久未住人,房间和被子散发出阵阵霉味。没有卫生间,没有洗澡间,没有热水,我脚手未洗,就和衣躺下了。更要命的是,房间没有窗子,只好打开房门睡觉,飞蛾、蚊子乘隙而入,在耳边盘旋不息,嗡嗡作响,只好用薄被捂住头抵御攻击。
采访中,我们翻山越岭、风餐露宿、饥一顿饱一顿,常常是一碗面条就是一顿饭,一瓶矿泉水就是采访时随身携带的“口粮”。矿泉水喝完后,就用空瓶接山泉水喝,直到采访结束。我们与村民朝夕相处,与村民一起劳动,一起生活,住农家床,下农家田,两手泥水、双脚田泥。村民们很是感动,都争着请我们到家吃饭。
在麻江县仙坝村采访的一天晚上,我们应邀到畲族村民王天能家,只见灶火烧得旺旺的,他们夫妇俩正在灶台边忙碌,淘米、煮饭、切菜。一会儿,一锅酸汤、几碟农家小菜很快摆上了桌。畲家素有“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席”的规矩,吃饭就得喝酒,席上不论男女,主人宾客,都会喝上几杯。王天能拿出自家酿的醇香米酒,频频劝酒,说我们是贵客,难得到畲寨来,一定要喝个一醉方休。畲家米酒度数虽不算高,但后劲大,几杯下肚之后,就有些飘飘欲仙了。但浓浓的乡情乡谊,却让我心里暖融融的。
“用脚采访”的日子里,一个人的夜,难免会想起一些往事,也总会落下很多印记,或多,或少,或忧,或喜。于是,这样的日子里,文字就成了我晚上心灵的伴侣。
很幸运,我生在这个时代,更幸运,我能以记者的身份记录下这个时代,记录身边人、身边事、身边的变化。有一句话说得好:“当你看不到我们的时候,我和新闻在路上;当你看到我们的时候,我和新闻在纸上。”
路上和纸上,就是我“用脚采访”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