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1月17日

传承民族文化 共建精神家园

—— 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效综述

○ 通讯员 潘金海

黔东南是民族文化的“富矿区”,被誉为“歌舞之州、百节之州、神奇之州”。黔东南现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项3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6项78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48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处,世界自然遗产1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处。民族文化保存完好,举世瞩目,蜚声海外,得益于国家文化部批准设立为国家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得益于黔东南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实验区建设工作。州委州政府对“民族原生态·锦绣黔东南”的文化旅游品牌定位,既是黔东南本真的人文内涵,又是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既定的建设目标。

歌的海洋、舞的世界,这是实验区建设的外在表象

走进黔东南,“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天籁之音“侗族大歌”,震撼世界,惊艳全球;“苗族飞歌”高亢悠远,穿山越岭,余音绕梁;“苗族多声部情歌”悠扬婉转,情意绵绵,令人动容……近年来,黔东南通过创新举办百村侗族大歌歌唱大赛、百村苗族民歌歌唱大寨等集中连片的传统音乐类非遗项目,掀起了民间传承传统音乐的新高潮,并在整体性保护工作中积累经验,获得国家高度肯定。

走进黔东南,“歌之不足,舞之蹈之”。欢快热烈的芦笙舞、豪迈奔放的“反排木鼓舞”、祈神降雨的“水鼓舞”、优美动人的“锦鸡舞”、团结和谐的多耶舞……已从田野舞到舞台,从乡村舞到都市,舞出黔东南,舞到全世界,鼓舞了当地群众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并在参赛中获得各种大奖,诠释黔东南人民“用舞蹈展示一切”的魅力和形象。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这是实验区建设的内涵特征

行走黔东南,步入苗乡侗寨,这里有入选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10个苗族村寨和12个侗族村寨,409个中国传统村落和126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如珍珠般镶嵌在山间河畔,延续苗侗文脉,维系苗乡侗寨人民共同的文化乡愁。

苗侗人民就这样,顺着山脉肌理,沿着文脉纹路,建造一座座属于自己留得住乡愁的乡村画廊。鼓楼、花桥、吊脚楼如繁星点点散落在青山绿水中。这些木楼,依山傍水,既是物质文化,又是非物质文化,一直在静静地“用美丽回答一切”。

近年来,黔东南大力保护传统村落,利用民族文化发展旅游业,推出了西江、肇兴、岜沙等村落品牌。更多的村落也得到了发展。走进其中,随处可见:鼓楼之下,吊脚楼上,美人靠里,侗族嘎老在教歌,苗家阿妹在刺绣,银匠师傅在锻造,古法造纸在传承,传统美食在飘香……一切的一切,看似静谧,却暗香浮动,在不知不觉间传承了祖祖辈辈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让人记得住乡愁。

黔东南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千村百节”实施地,民族节庆390多个,万人以上群众参与的节日达120余个。苗年、侗年、姊妹节、萨玛节等节庆活动,唤醒苗侗人民共同的文化记忆。既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又成为展示民族文化的重要盛会。民族民间节庆常年不断,促进了各民族文化交往交融,筑造了黔东南儿女的共有精神家园。正是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心的底气和自信,赋予了苗侗人民深层且持久的力量。

既是文化、又是产业,这是实验区建设的总体方向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指出:“把苗绣发扬光大,传统的也是时尚的。它既是文化又是产业,它既能够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又用产业来扶贫,用产业来振兴乡村,可以作出贡献。”这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具体诠释,也是“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的守正创新。

近年来,通过传统工艺振兴,通过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培计划,通过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黔东南的“妈妈制造”让上万家庭的“妈妈回家”,不仅解决了农村赡养空巢老人和抚养留守儿童的社会问题,而且坚定了20多万绣娘“一群人、一件事、一辈子”的千年技艺操守,使苗绣在一针一线中,绣出绝世风华,把“指尖技艺”转化成“指尖经济”。

依托实验区,依托优秀的非遗资源,“中国丹寨非遗周”永久落户丹寨。如今, 20多家非遗传统工艺“名师大师工作室”、350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4000多名非遗传承人,他们在乡村振兴道路上更加激情飞扬。

坚定文化自信,擦亮文化底色,建设富有朝气活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需要赓续文脉,回归生活,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中,拥有民族标识性的人文特质,更需要全州上下紧紧围绕“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目标,推动黔东南非遗旅游深度融合,推动黔东南旅游产业化高质量发展,推动黔东南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 2022-01-17 —— 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效综述 1 1 黔东南日报 c178515.html 1 传承民族文化 共建精神家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