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1月18日

美丽票洞

○ 姚江

近日,搭乘老乡的轿车,从天柱回了一趟老家,已近黄昏。

席间,与几位老人围炉煮酒,叙说了陈年往事,聊起了家常来。可以说,很多天柱人对我老家票洞的印象是很陌生的,有的甚至连票洞的名字都从未听说过。无法接受票洞被冷落了很久的事实,所以写几个文字,让它能进入公众的视野。

大山里的票洞,四面群山环抱,山峦叠翠、雄姿英发,它虎踞横卧在山谷中,形如燕子窝,是天柱县高酿镇木杉村的一个独立的自然寨。它东接木杉,南邻界牌,西连下腾,北抵德寨。全寨有二十多户人家百余人口,现有吴、龙、邹、姚、李、刘、龚等七个姓氏,全部为侗族,乡民交流的语言为侗话。据说,龙姓在票洞已繁衍了十七代,至少已有三百五六十年的历史。最先迁入票洞居住的是吴姓和陶姓,开票洞居住历史先河,这两个姓氏比龙姓还要早迁居两三代人。姓氏发展最多的时候达到九姓,比木杉大寨还多,故有“七姓木杉九姓票”的说法。现陶姓、田姓均已迁出。可以推算,票洞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四百二十年前,为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

因没有史料记载,全寨所有的姓氏族谱记录的东西都没有超越一百年,无法了解它四百多年来的全部演变过程,任凭它风云变幻的往事封存在历史的尘埃中……前人到此定居后,开荒拓土、造林耕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日子,我们只能用想象的方法去触摸那段历史,它好像是跨越明清两代的时光隧道飘过来似的。被“割断”的历史部分,现在留下悲绝的遗憾和隐隐灼痛。

票洞民居坐南朝北而建。整个寨子还分成几个十分动听的小地名,如“登洞”“角龙啊”“冲榴”“偶门”等。居民住房主要以两层木质结构样式的吊脚楼为建造风格。前些年,当地政府官员曾到票洞宣传异地移民搬迁政策,人们乡恋情结浓厚,舍不得离开家乡,无搬迁愿望。如今,生活水平提升,村民建造起来的都是砖混结构房,十分气派。现在的寨子风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木房与砖房相间点缀,互相映衬,别具风格,宁静自然。

票洞人思想开阔,崇尚以文载道,为人谦逊,知书达理。票洞人热情大方,凡是到票洞做客,都尊为贵宾,会得到“相逢不饮空归去,洞中桃花也笑人”的邀约,飘香的米酒、坛中的腌鱼、家中的茶叶,都会被端上桌,让客人品尝,体验何为不醉不归。票洞人民勤劳,富有教育培养子女读书成才的品质。哪怕再苦再穷也要供子女读书上大学。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这里户户都有大学生。其中,最突出的是2015年考入北大的邹声钰,还有大学教授、政府官员、建筑工匠等等就不一一列举了,他们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发挥聪明才智。虽然岗位、职业不同,有的在家吟风弄月,有的在大学追寻梦想,有的在外风里来雨里去。作为票洞人,他们的骨子里无不流露出一股“孤傲”的气质!表现了侗族人的刚毅和执着坚定。

票洞风光旖旎,景色迷人。它前面有一条小溪绕寨飘逸而过。连绵起伏的山峦向寨子两边延伸,有的形如狮子嚎叫,有的貌似蛟龙饮水,好一幅美丽天然画卷。为填补村寨历史记录的文字空白,谨以一首《票洞怀古》小诗作记:

远去江流宛若龙,

常飘玉带把持中。

客家停马关千里,

夜半挑灯阅五重。

票洞盛产杉木、枞树、桐油、青冈等林木,黄豆、生姜、玉米、蓝靛等农作物。在我的记忆中,父辈都是种植以上农作物作为主要经济来源,或养田鱼、卖鱼苗,或烧木炭、养肥猪变卖换成我们的学费。高中以后,每逢周末从六十里开外的天柱县城走路回家拿生活费时,因父母无能为力凑好生活费而又步行重返学校,只有多扛几斤大米换成菜票又维持一个星期……不想断送自己的学业。考取大学谋一份工作,是当时农村子女走出农村的唯一出路。

票洞坊间有一个神话传说,寨子有两座山,一座金山,一座火山。金山招财纳福,寓意吉祥,为寨子保平安;火山顶有一口水缸,平时盛满,只要水缸一干,寨子就会发生火灾。所以,村民都习惯地把火山上的水缸盛满,确保寨子相安无事。

时间过得真快,几百年如白驹过隙。票洞经过明清时期及民国的懵懂青春,如今已历练成了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村寨公路沿着木杉通往高酿,直达天柱,连通世界。婀娜多姿的票洞,以洋洋洒洒的姿态走过了四百多个春夏秋冬,无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愿它一切美好如初。

--> 2022-01-18 1 1 黔东南日报 c178690.html 1 美丽票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