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1月18日

走进下司随记

○ 潘学斋

凯里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一行30多人冒着寒意,高兴地走进下司古镇,去实地接触,在互动中进行有意义的采风活动。

大家先驱车至下司铜鼓村观摩欣赏农民画,铜鼓村是民间绘画之乡。

一位“大胡子”农民画家在为我们带路,我们跟着他走进农民画家家里,观赏着、品鉴着一幅幅色彩鲜艳、构思大胆、技法精湛的画。许多张画里,妇女或耕作、或织布、或背娃等,图画制作精美,栩栩如生,富有浓烈的生活气息。让我们这群有银匠、绣娘、画家、歌师、芦笙手、服装师、作家等的艺人们观赏后,都由衷赞叹。老画家赵元桥、“大胡子”画家一路热情地讲解,但见每幅画都标有价格,分别是500元、800元,已销往国内外了。

据介绍,赵元桥是个有名的农民画家,已是70多岁,从事绘画50多年。他数十年如一日地专注于绘画,现在还不遗余力地培养接班人,我们看见他家里正有几个七八岁的男女小孩,正认真专注于绘画。

据介绍,铜鼓村的农民画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是一种民间通俗绘画,现已扬名画坛。近年来,铜鼓村农民画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支持下,依托下司古镇的旅游发展,现已是该村乡村振兴、脱贫致富的文化艺术产业。画品已走出国门,进入日本、法国、港台等国家和地区市场……

铜鼓村大多数都是砖房建筑,木房较少,给人的初步印象是小乡镇。只见屋檐下,一根横梁中捆着两把带刺的树枝,这正是我们苗族巫鬼文化的一个实例。有人担心,如果是外国游客看见,那些导游会不会作误导?那就不知道了。我仔细瞧瞧,那两捆物什,正是苗族人用以驱除“口角”是非的镇妖物。但觉得这家挂得过高,应该悬挂于大门两侧略偏上即可。

于闲谈中,大家已跟随“大胡子”画家、赵元桥等人进入另一家观赏农民画。家门口正有条白毛色、红鼻子的母狗,在不友好地对这群陌生的不速之客狂叫,因为大家已进入了于它的领地。屋里的人正在津津有味地品味画作,屋外的“大胡子”画家却喊着,狗已咬着他了,大家这才发现,原来,这条母狗已下了一窝的狗崽。我们这些人踏入了它的领地,它误判我们要攻击它而引起的。庆幸的是,厚实的冬裤保护了“大胡子”画家,他没有被咬伤皮肉。

于赏画中,有人提出,小朋友在作画时,应该统一着本民族服装,才有民族特点。我发现,杨科里、杨光兰、杨育泽都喜着红色服装,这也许正是他们心中有热血的外在表现。

一路上,你一言我一语地,我们又回到了铜鼓村的球场。我们都坐了车要返回下司古镇,要去观赏下司古镇,以及那座阳明书院和下司的龙舟文化了。

坐在由文正杰的爱人驾驶的车里,文正杰、皮悟炳和我都时不时地说些关于苗族神秘的心里世界、如那些独特个性,那些随大流,那些血性与那些跟屁虫……

我在想眼前的赵元桥、“大胡子”画家、绘画的妇女,他们都有那么些许的勾腰驼背,也许是因为肩上日积月累的负重积压而致,他们这布满皱纹的脸,都已透出生活的艰难和不易了。可是,他们为什么仍然如此痴心于农民画?一幅幅精美的画作佳品竟然出自他们之手!

他们这种执拗的咬住青山不放松的,孜孜以求的具有滴水穿石的精神难道仅仅只是为了经济利益?为了脱贫致富?原来他们把对事物的爱都倾注在这无声的绘画艺术中了。

一切门类繁杂的艺术,它们都像那些溪流一样,最终流入大海,规律应是相通的。要想取得点成绩,往往让其穷尽一生,尝够苦头的。正如那句话:每个人都不是随随便便就成功的。这样胡思乱想时,车已到了下司古镇的芦笙广场。

我们几十人站在芦笙广场,听着导游对下司古镇的地理方位、山脉走势,作简明扼要的讲解。我习惯性四处张望着,虽然天空阴沉,但整个下司古镇却显得视野宽阔,古建筑古朴庄重,身在其中,心情不仅不压抑,倒觉得是舒服通透的,如界天气再好些,那就更心旷神怡了。

下司古镇,在明清两代时,是一个水路大码头,当年商贾云集,人来马往。它应水而生,上承川滇,下接湘粤,因水路运输的带动,造就了它曾经的繁华,因而曾得名“小上海”“小江南”。

古镇远处,是无数的长满松树的山,好像卫兵在守护,有那么几分像桂林山水,它让人通透活络,不像镇远古镇那样,让人有被陡峭的大山紧逼的感觉。

我们已移动到了阳明书院。阳明书院,是漆黑色的木制仿古结构建筑,它飞檐斗拱,熠熠生辉。据查,它是王阳明再传得意弟子孙应鳌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所建,借以纪念王阳明,同时推广王阳明思想。王阳明,即王守仁,他是明朝杰出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军事家,是今浙江余姚人。他曾是朝廷正六品的兵部主事。他生性正直,说话做事不会拐弯抹角,更不会溜须拍马屁。他更看不得官场上的空谈,以劣驱良、打压整人、营私舞弊、假公济私、阳奉阴违、弄虚作假、贪污腐败等官场恶习。

当时权倾一时的大太监、奸官刘瑾,大肆逮捕捉拿反对自己的正直大臣,王阳明看不下去了,他勇敢地上疏皇帝,要求释放那些被迫害的官员。但不幸的是,此封举报信却落到了刘瑾手上。刘瑾阅后盛怒,他假传皇上圣旨,王阳明被责40杖,然后被贬谪至贵阳龙场当驿丞。后来,才抵达极为偏远的下司的。纵观历史,一流人才,往往都要经历常人难以想象的大磨砺后,才让其成功的。当时的王阳明被贬谪当驿丞,实际上又与被流放有多大区别呢?

在前往贵州的路上,王阳明被打得全身血肉模糊,已是遍体伤痕。可是,在路上,他又遭到了刘瑾暗中派来的杀手欲想宰杀其于路上。但王阳明毕竟是王阳明,他假装跳水自尽,蒙骗过去,躲过了此大劫。我发现,历史上的许多国之忠臣,往往都是为国为民贡献了自己的雄才大略,但在个人身上,却疏于施展谋略。比如:岳飞、文天祥等。王阳明后来又在舟山遇到了台风,他又差点葬身于海里。他如同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般,经九死一生后,才到贵州来取他的经。他能够出现在贵州,这是他的不幸,但却是贵州的大幸。王阳明与贵州,这也许是冥冥之中,上天的有意安排。

王阳明在前往贵州的路上,曾写过这么一首诗:

险夷原不滞胸中,

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

月明飞锡下天风。

从此诗看得出,王阳明虽被贬谪,但他仍然有颗坚强的心,没有消沉低落下去。他在抵达贵阳龙场后,在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的冥思苦想后,他终于突然大悟“格物致知”之道,高兴得大跳起来,惊醒了仆人。史称“龙场悟道”,他悟到没有必要去事事都格物,倒不如去关注内心。王阳明“心学”理论的核心是“知行合一,以致良知。”

王阳明于1509年在贵阳书院正式讲学,主要讲“知行合一”。他的“心学”是入世的学说,是为解决现实问题的。清朝大臣、军事家曾国藩评价其是:“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曾国藩已把他与大禹相提并论了,评价得如此之高。这人生的大磨砺、大羞辱、大劫难,却变成了锻造王阳明的火,经过淬火这道工序后,历史终于锻造出了王阳明这样光耀千古的哲人。古人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虽然大劫难铸造出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但我们绝不能去赞扬这些人为强加的磨难,应该杜绝它。

于下司古镇阳明书院,我们聆听了凯里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杨育泽对“知行合一”的讲解,听杨科里讲故事。时下,贪腐是人民群众热议的大问题。许许多多的大贪蚁贪心态人格扭曲,阳奉阴违,已走到了党的对立面。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必须解决好贪污腐败问题,这是关乎党和人民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的宗旨,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永远在“赶考”的路上。

联系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心学”,王阳明是求真务实的,他崇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事求是。他讨厌空谈阔论,他痛恨口是心非、贪污腐败。虽然王阳明受到历史的局限,他的出发点是为明朝皇帝统治阶级的长治久安服务的,但是他那求善求良的“知行合一”的“心学”,仍如那黑暗中熊熊燃烧的火炬,散发着强大的光芒,下司阳明书院应是值得一去的地方。

由王阳明,不得不想到他的再传弟子孙应螯,他继承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他出生于贵州省清平卫,即今天的凯里炉山镇。他祖籍是江苏如皋,他是明朝著名的思想家、学者、诗人、教育家,是朝廷大臣,他比王阳明晚生了54年。他死后,埋葬于今凯里炉山国营农场南侧一处微隆起的土坡。据说,他是个孝子,生前没有在母亲身边,死后把自己埋在母亲的坟下,与母亲的墓地互相守望。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一天,他的墓被盗。那天,我跟随几个人去现场看了,一片狼藉。后来,凯里市政府将其墓地保护起来。历史为什么总是让人费解的是王阳明生前被奸臣迫害,孙应鳌死后坟墓被盗,这都是唯利是图,利令智昏的强盗行为,因而,“知行合一”的“心学”也就愈发凸显了。

别发出声响,别惊动它,就让阳明书院仍如往旧一样静静安好。但愿有更多的思想者来体味它品读它读懂它。就这样,我们悄然地走了。我们走向风雨桥,再沿着清水江河岸之路,向下司龙舟训练基地走去。眼前的龙舟赛道全长1000米,水宽100米,水深3米以上。河水泛着碧绿波光,河边两岸是绿油苍翠的各类风景树。河对岸是一排排临江而建的木式民居,建筑风格古色古香,宛如江南水乡。据介绍,赛道两岸可容纳上万人观看比赛。站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群只有十六七岁的男女龙舟队员,他们来自凯里市实验高中,龙舟队自组建以来,已在许多全国性的龙舟比赛中获奖。听着眼前的这位年轻的金牌教练的介绍,我们都啧啧称赞这群生龙活虎、稚气未脱的学生。介绍完毕,他们立即快速换穿运动短袖,不畏严寒地全部跳进各队的龙舟。他们展示了平时训练的英姿,动作整齐一致地在江河里快速划动,大家都竖起大拇指为他们点赞。勇于冒险,敢于拼搏进取,这是体育竞技精神,也是人们永远讴歌的生命主调。物竞天择,优胜劣汰!这是自然界中残酷而又亘古不变的规律。

这天的下司古镇采风活动,先是观赏了铜鼓村农民画,又看了阳明书院、划龙舟。由此,禁不住地联想,原来我们是从苦中来,要到乐中去。这龙的传人,在求生存和发展的道路上,从古至今,永不停息地寻寻觅觅,去寻找生命的栖身地。是的,就在2021年的11月8日,中国的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已圆满完成了出舱活动,翟志刚、王亚平已圆满完成了全部既定任务。王亚平由此成为中国首位执行出舱任务的女航天员,她已迈出了中国女性舱外太空行走的第一步。

王亚平的这一步,是最高境界的知行合一的最勇敢的践行,是最伟大的第一步!

天色渐黑,我们驱车返回,离开了下司古镇。阳明书院,“知行合一”,大道至简,言简意赅!我们深信,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国家与人民,一定会永远国泰民安!

--> 2022-01-18 1 1 黔东南日报 c178691.html 1 走进下司随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