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1月22日

《乡村旧物》中的诗意历史与文化情怀

□ 李家禄

阅读杨秀学的《村庄旧物》,心里氤氲着缱绻缠绵的乡愁情绪,欲罢不能。在我的印象里,还没有谁如此用心地专一叙写乡村旧物,将清水江流域苗乡侗寨的传统习俗铺陈的场面如此宏大,细节如此缜密,炽热的乡恋情结如同春天飘飞的柳絮,又如彩蝶翻飞,花枝招展,使我沉湎其间无力自拔。

在《村庄旧物》中,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温馨的乡村旧居。杨秀学带着深邃历史的眼光和深层的文化思考,追踪着生命成长的步履、追寻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在他精致的文字叙述里,凡涉及村落,始终在进行着一道又一道深沉的灵魂拷问:我们从哪里来,未来要到哪里去?我们为什么在此停留?在《穿越历史》中,厚重的历史情结力透纸背:“坳上有座老坟,墓顶为羊角型,墓门、门楣、门楹均为青石条块砌筑,墓门字迹清晰可鉴:生于乾隆癸亥年,殁于道光丁酉年。”建立了物证基础上的村寨记忆正切合了苗族的历史,从苗族古歌所记载的历史寻迹,祖先“爬山又涉水”“翻山又越岭”方才寻找到了苗岭“金窝窝”“银窝窝”这块神秘的土地落脚,避开了战乱,过上了安宁的生活。

对于乡村旧居的描述与记忆,杨秀学非常认真且包含专业梳理,展示了深刻而独到的文化见识与鉴别能力。乡村亦如其他美好的事物,以其发展隆盛的规律展现了一个可以鉴览的兴衰轨迹,一千多人口的村庄,只剩下二百多留守的老人小孩子,年轻人怀抱梦想追踪商品经济大潮,追寻时代脚步,义无反顾地走向山外精彩且无奈的大世界。面对苍凉的乡村,作家涌现出淡淡的乡思与哀愁:“是一种矛盾交织、情感纠结的毫无良药的苦痛。”至此,杨秀学以细腻的笔触、多情的乡思,将内心深藏的对传统乡村的眷恋表达得淋漓尽致。

与乡村辽阔雄奇山川大环境下的乡愁不同,杨秀学对乡村旧居的描述与记忆,表达了一种深沉内敛、细腻温馨的怀念,让我们品味着具有浓烈烟火气息的家园记忆。栖居于苗岭山麓,开门见山,山川连绵。青山绿水,无疑是最鲜明而又独特的环境特征与美丽色彩:“溪边是一个模糊而又清晰的地名概念,是一条溪流其中一段的两岸,许许多多的童年梦、少年梦就在这里启航。”这些所谓的“边”,其实并不边,更不遥远,而是搁置我们身体与灵魂的家园:“阡陌,丛林,木桥,溪流及潜跃的鱼儿,两岸茵茵野草,婉转鸟鸣……使得溪边风景如画,成为两边村寨孩童、少男少女的游乐佳地,秋天月夜,牛棚则成了青年男女的‘歌场’,而溪边怡人的美景正好与谈情说爱的心情匹配……从‘初相会’到‘久的伴’,再到生死相依,一出出人间情爱酣畅淋漓地上演,有情定终身的,有挥泪痛别的,有魂断溪边的……”凡有山寨处的“边”地之上,即为村寨生活的中心,是美丽家园重要的组成部分。

乡村的美好环境和屋舍的宏大构建,容纳了与人们相依相伴又千奇百态的劳动工具、生活用具,以及属于苗乡侗寨特有、孩提成长又必不可少的儿童玩具。在杨秀学笔下,这些乡村旧物充满温润的人文情怀,盛载着如丝如缕的乡村烟火气息和淡淡的怀旧情结,释放着浓浓的乡愁,像春风春雨一样滋润着我们的灵魂。杨秀学的文字体现了很强的概括性和概念特征,即用概念精准描述事物的性状与特点,能够让人们容易辨识与接受。让读者通过简洁的文字,通过事物的表象透彻地认知事物的本质特征。通过作者所罗列的复杂事物,及吊脚楼珍藏的重要物品,客观上将一座高原生态博物馆的状貌生动详实地展示在读者面前。生产器具在杨秀学笔下,有情有景还有声响,宛若一幅幅内涵丰富、意韵深远的水墨山水画。成长于苗乡侗寨的孩子是幸福的,他们在青山绿水间成长,在风雨中成长,在鸟啾虫鸣中成长,出门即有景,景色皆如画,画中即有声,童年就在如梦如幻的水墨山水画中悠游,陶冶出敏锐多情的审美情趣,纯朴美好的灵魂。我想,这是杨秀学对于乡村旧物寄予深情,纵情展示厚爱与情怀的意义所在。

在家园之上,一辈又一辈的乡人辛勤耕耘与劳作,他们的活动轨迹,以及属于苗乡侗寨独特的生活方式,成为一种美丽乡俗,积淀凝聚成为一种文化与风情,滋润着此间生长的每一颗灵魂,也长久地温暖着离乡游子的心,织成一条条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思与哀愁。

喜庆离不开欢乐的歌声,温婉美妙的歌声是黔东南民族文化极其重要的形态和标志。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观察一个社会是否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就看是否有歌声,人们是否享受快乐美满的生活。《八仙桌——生动的课堂》中写道:“八仙桌还是歌手们展示才艺的地方,也是以歌劝世的场所。歌声悠悠,有时通宵达旦不息。”对于苗侗乡人来说,缺了歌声的酒席,如同缺少了一道佐酒的硬菜;对于山歌吟唱来说,缺少了山野歌场,等于缺少了抒情的平台,将会让平凡的人生、鲜活的生命失去鲜艳的色彩。在《荒芜的歌场》中,杨秀学写道:“赶歌场,曾经是故乡一道不可多得的亮丽景致”,并提到了天柱四十八寨歌会,“四十八侗寨的男女老幼,尤其是青年男女身着华装,向歌场会聚,歌声鼎沸,场面盛大。”在《起屋上梁》:“《吉利》:一步一门多吉利,两步两花两朵银……十一十二步步高,荣华富贵是今朝。十二步云梯到了头,文登阁老武封侯……”生长于华夏是幸福的,祖先创造了如此丰富的文字让我们可以纵情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生活于苗乡侗寨我们是如此幸运,能够以纯真而坦荡的胸怀祝福他人或接受他人的祝福,使我们在办喜事时,或重要的节庆随时随地都听到或得到来自他人最美好的祝福,让我们即使在物质匮乏时代,内心也能够如此温暖,如此富足,在艰难的日子也能够感受阳光灿烂。

时光荏苒,风光倒转,我们已经过上了先辈期盼的小康生活,随处可听到的欢乐歌声,让我们沉缅怀于浓厚的文化氛围里,获得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享受。或许,某些山野歌场真是荒芜了,我们的精神却变得更加充实而丰盈。荒芜的歌场极其美妙的歌声,化为一只承载美好历史与文化情怀的不死鸟,永远飞翔在我们精神的天空,庇护着我们及子孙的灵魂。

逝去的终将逝去,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对于乡村传统旧物世界的记忆、怀念和描述。亦如我们的父辈,坐在炭火旺盛的火塘边,端着甘洌清甜的糯米酒,神采飞扬地描述过往的历史,以及小人物特有的丰功伟绩。经过酒精发酵和精彩言语包装的故事,不经意间成为铺就历史文化长廊的砖石,我们及我们的子孙就在上面行走,心情悠闲美好又活泼有趣。正是杨秀学这样才华横溢充满情怀的有心人,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一个个精彩故事,营构起一个内容博大风格独特的民俗文化世界,形成别具一格的审美情趣与价值,一点一点累积成宏伟的文化体系,成为壮大民族精神,滋养民族灵魂的丰沃土壤与文化世界。对于后人来说,这何尝不是又一个乡村世界的珍贵旧物呢?

--> 2022-01-22 1 1 黔东南日报 c179061.html 1 《乡村旧物》中的诗意历史与文化情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