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慧虹
从物质的丰裕、科技的进步以及社会氛围的自由度方面来看,无疑,我们正处于一个最好的时代,然而,就一些人的内心感受来讲,他们却未必感到轻松惬意。年关将至之际,有媒体组织开展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居然有近九成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有“年关焦虑”,其中六成多的受访者“年关焦虑”主要来自经济压力,约五成受访者“年关焦虑”产生的原因是人际交往上的应酬和对比压力。
在旧社会,年关临近人们的确发愁、焦虑,那是家境窘迫条件下的迫不得已。社会发展至今,依然有这么高比例人群患有“年关焦虑”病症,不能不令人唏嘘。对此,有人斥之为“矫情”,矫情不矫情暂且不论,那些深陷于“年关焦虑”心结中的受访者,或许真该仔细捋一捋,导致自己“年关焦虑”的诸种因素,是否真就挥之不去,其中有多少是自我有意无意强加而促成?
明朝陈继儒的《小窗幽记》中讲,“名茶美酒,自有真味。好事者投香物佐之,反以为佳,此与高人韵士误堕尘网何异。”这不免使人想到那些患有“年关焦虑”者,原本,他们许多人有着一份稳定的工作、一副健康的身板以及一个和美的家庭,这些仿若“名茶美酒”,可他们偏偏热衷于过度的交往、攀比,热衷于与自身条件并不怎么匹配的名利追逐,这就好比“投香物佐之”,其结果把自己的工作、生活搞得愈益变味,心境随之渐失平静,及至年关需要回头盘点一番时急火攻心尤甚,实在是得不偿失。
平抑心境靠的往往不是物质方面的填补,反倒需要我们与物化的东西拉开适当距离,在此意义上,读书或许不失为疗治“年关焦虑”的一剂良方。我国自古就有崇尚读书的优良传统,从“积财千万,无过读书”的古训,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劝勉,再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感悟,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经验之谈,等等,无不向世人展现出读书之益。
可惜,自古尚读的清流发展至今,正自面临河床渐显、水体遭染之势。读书,早已不再是一些人工作、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太多的人一年到头也无暇顾及亲近书本;即便有人勉强保持了一丝阅读的习惯,所读也不过是网上热炒的小说,不过是手机微信里博人一笑的段子,不过是随便瞟上那么几眼的流行书刊。缺乏与书结缘,难以汲取优秀之作当中的文化养分,于是一些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理不清纷繁复杂的世态,未获得积极向上的勇气和澄澈通透的智慧,进而在成功挫折、进退得失之间找不准自身位置,渐次丧失了应有的那份平和,潜滋暗长的则是日甚一日的焦虑。
面对时不时地雾霾天气侵袭,人们向往蓝天白云,下大力气向种种不环保行为宣战。“年关焦虑”可谓一种心霾,我们不妨自觉拿起读书的武器,脚踏实地为净化自我心灵空间付诸有益的尝试。这是基于改善我们个体生命体验的需要,也符合当前打造书香社会的现实。真切希望,明年、后年、大后年再有调查机构针对公众心理健康、读书状况问题进行随机调查时,“年关焦虑”的受访者越来越少,习惯读书、善于读书者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