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陈雪村 潘春春) “麻烦您,健康码为黄色和行程码为‘*’号的人员来这边排队检测,请按1米线站好,提前准备好您的条码……”1月11日,记者来到黔东南州人民医院核酸采样点,看到很多外省来黔人员正在按照一米距离在异常码区域排队进行核酸采样,引导人员亮开嗓子耐心地引导。
核酸检测是筛检新冠肺炎的第一道防线。采样工作人员正在对前来采样的市民们询问、信息告知及咽拭子采集。据了解,州人民医院采样人员和核酸检测人员实行24小时值班制,对前来采样的市民实行随到随采。
“阿姨麻烦张开嘴,啊……”“您是黄码,要三天之内做两次核酸检测哈……”州人民医院发热门诊护士长张庭静与同事轮番在采集台前工作。
“每天都有18至22人左右的工作人员负责核酸检测,这段时间,日采集量均在1000到1500人次左右,最大量可以完成2500人次的采集。”张庭静介绍。
据悉,州人民医院还配备了核酸采样应急采集队伍,针对突发情况可完成日采集量5000人份。
采集点上,通过医务人员的有序引导、采样和为市民答疑,来检市民们的核酸样本都顺利地送往实验室。
随后,记者来到了州人民医院核酸检测实验室外,检测人员正在实验室内对采样标本进行检测。
头戴面屏、口罩,身穿防护服,戴两层手套,重复加样操作……这对检验人员来说无疑是体力和眼力的双重考验。
对此,州人民医院检验科副主任杨宗桥深有体会:“反应要快、手速要快,还要认真仔细,平均每个执行大筛查任务的检验人员一晚上下来大约要手工加样上千次。”而这只是核酸检测中的一个环节,撕开采样管的独立包装袋、给每个采样管编号……这些看似简单的工作重复着上万次。
据悉,州人民医院核酸检测实验室分为试剂准备区、标本制备区和基因扩增区三个区域。核酸的提取以及扩增管的加样在标本制备区进行,标本加样完成后,通过传递窗,往第三个区域基因扩增区进行传递。扩增完之后,标本结果的审核以及结果的发放就在扩增区里进行。
每一个核酸样本的检测完成,背后都是试剂准备人员、操作技术人员、报告审核员等通力协作。每一个检验小组,都是一支精密合作的战队。
据了解,我州共有核酸检测实验室42个,其中疾控机构17家、医疗机构23家、城市检测基地1家,移动P2+实验室1个,单日单检最大检测能力达到32860人份。
“当我州出现阳性病例,需要大规模核酸区域检测,或者其他地市(州)核酸检测能力不足,需要我州协助完成核酸检测任务时,将会启动城市核酸检测基地进行大量的标本检测。”州人民医院检验科副主任龙丽介绍。
为有效应对突发情况,州卫生健康局还联合黔东南州职业技术学院对医学类教职工和在校医学类学生进行培训,充实核酸检测储备队伍。
“我州共储备了4800人的核酸采样队伍,其中,州级核酸采样队伍第一梯队、第二梯队各100人,县级核酸采样队伍第一梯队2572人、第二梯队2028人。他们经过层层培训考核,已经是一支素质过硬,技能全面的队伍,物资方面也是专项储备,能迅速集结,随时备战。”州卫生健康局疾病预防控制与卫生应急科副科长陆文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