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兰书颖
雷山西江苗寨和黎平肇兴侗寨,两座各具特色的村寨撑起了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业,成为黔东南对外的两张靓丽名片。
冲着这个名头,暑期时我们去了一次西江。即使西江苗寨是如此的炙手可热,且近在咫尺,但我还是生平第一次走进它。
与想象中的不太一样,古朴的西江苗寨,处处散发出现代文明气息。我向往的是一种比较原生态的村落风貌,西江苗寨与我预期中的有些不同。不得不说,在资本的加持下,凤凰涅槃后的西江苗寨在新的长征路上将实现华丽蜕变。
这使我想到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那句名言:“我的像邮票那样大小的故乡是值得好好描写的。”
高大精致的寨门、长虹卧波的风雨桥、鳞次栉比的山腰民宿、蜿蜒质朴的石板古街、静静流淌的涓涓溪流,都是感受这座古老苗寨的厚重历史脉搏的视听窗口。我一直坚信,西江苗寨的农耕文明底蕴还是深厚的。徜徉于古街上,听着苗族小姑娘身上的环佩铿锵,仿佛在聆听远古时期传来的有关苗族先民的迁徙跋涉的号子和战天斗地的歌吟。
我从历史资料得知,西江千户苗寨景区是中国乃至整个世界最大的苗寨,这里共居住着1380多户6000余人,苗族人口占西江镇总人数的99.5%,享有“中国苗都”之美誉。中国苗族的族属渊源,和远古时代的“九黎”“三苗”有着密切的一脉相承的关系。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下游一带,生活着很多原始人类,他们经过世世代代的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部落联盟,这个部落联盟叫作“九黎”,以蚩尤为首领。“涿鹿之战”后,蚩尤率部落开始迁徙,跋山涉水,风尘满天,往一个叫“月亮落”的地方迁徙。在苗族古歌里,许多历史细节被记录下来,一代一代传唱。在激越的苗族飞歌中,禁不住会唤起我悠远的遐思。这里的“月亮落”应该就是指的西江了,蚩尤到没到过西江,我无法查证,但从西江人那种豪爽的性格来看,他们身体里一定流淌着蚩尤的血。
现代商业文明已经将苗寨的生活原貌彻底改变,每天络绎不绝的四海游客,让昔日寂静的苗寨变得熙熙攘攘。苗寨的人民,也因此走上了富裕的康庄大道,我们不能排斥现代文明和先进理念的熏陶和洗礼。否则,便只能在农耕文明里步履蹒跚、踽踽独行,就这一点来说,西江苗寨堪称典范。2008年,随着第三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的召开,西江千户苗寨开启了全新的乡村发展道路,它张开双臂,坦然接受现代商业文明的改造,在脱胎换骨的改造中,它也迎来了新生的辉煌。
西江苗寨的夜景最漂亮。夜幕降临,站在观景台上,面对着眼前流光溢彩的苗寨夜景,你可以用震撼来形容其恢弘壮丽。串联在吊脚楼上的一排排灯带,纵横交错,连接成网,呈金字塔状覆盖在两边的斜坡上,宛如两只美丽的彩蝶,扑腾跃动,翩翩起舞。现代科学的光芒,让古老的苗寨焕发出多姿多彩的无穷魅力。或许,这也是苗寨别样的风采吧。无论古朴,还是时尚,都能够释放出一种震撼心灵的磅礴力量。
我曾经到南侗地区某苗寨游玩过,那是一个坐落在山顶的苗族村落,该苗寨最显著的特征是村民所住的木楼民居柱子特别粗大,家家户户皆如此,这一点在我所游历过的所有苗寨里尤为突出。在粗壮的柱子架构下,该苗寨的木楼民居看起来特别结实,风雨不动安如山。再加上木楼粗犷的板壁拼装工艺,该苗寨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极致的质朴。苗寨人民悠闲的生活风貌,让曾经见识过大都市紧张压抑的高强度生活的我感到安逸极了,心中不禁联想到《桃花源记》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怡然自得的世外桃源风光。
说实话,我就向往这种质朴,这与世无争的恬淡精神状态,对于久历都市生活重压而疲于奔命的芸芸众生来说,是一种宁静致远的洒脱和淡泊名利的纯粹。任何疲累的心灵一到此间,都能很快忘却尘世的喧嚣,觅得半亩纯净的方塘,参悟天地之禅机,思索人生之哲理,涤荡方寸之尘埃,吞吐自由之空气。这里有羁鸟回归的旧林,有池鱼思念的故渊。来了,便无欲一身轻。
网络上,一说到西江苗寨,就是各种抱怨,主要是网友认为其商业化太严重。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我想西江人面对这种善意的批评,应该诚恳地接受。但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唯一手段。没有发展,就没有保护。所以,西江人也应该为今日的繁荣局面自豪。无论如何,西江苗寨都是黔东南所有民族村寨发展保护的一块试验田,如何在发展与保护中寻得一条平衡的黄金曲线,我们不妨对西江苗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