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艺伟
“满60岁的老人快来免费拍照啦!”寒冬腊月,村寨上空突然响起了村支书潘仁斌的声音,像是偶然,又像是筹备已久。广播反复喊了几次,不一会儿,拄着拐杖的、抱着布衣的、搀扶着老伴的,满60岁的那些老人,便从村寨各处闻声赶来。
“老人家,拍得还满意吗?”工作人员问道。老人咧开嘴笑起来,连说几遍“不满意”,她指着自己的牙齿,然后朝工作人员摆了摆手,老人一笑,露出她仅剩的几颗牙齿。
这是我第二次走进龙塘村,第一次来时,还是夏天,也是来做志愿活动,活动做完,跟车就回了县城,留在脑海里的,除了广场周边的民居和匆匆走过的那些巷道,便再无其他。再次来到龙塘,再次穿过那座立在路口,写着“醉美龙塘”的门楼,山路弯弯绕绕,那座门楼就像地标,告诉路过的人,现在正前往龙塘村,而这座门楼到村寨的距离,更是无形中为村寨赋予了某种神秘。
这次来,我遇见了老支书邰国民,他向我讲起了龙塘的故事——清朝以前,龙塘村来了邰、龙二姓两拨人,借这一方水土,他们在此种起了向日葵,采收后,人们把葵花籽挑到距村4里远的清水江边,通过木船运往湖南销售,这成了龙塘村村民的最初发迹产业。这批人(龙塘人的祖先)赚了钱后,从湖南请来匠人,专门给龙塘设计房屋,据说是湖南沿河一带的房屋建筑吸引了他们,看上去像江南水乡,美观又防火,既有传统木楼特色,又多了几分古色古香的水韵之气,于是就有了龙塘早期那批青砖白墙、飞檐翘角、浮雕彩绘的木楼,以及那些大多取材于《孟子》《论语》等儒家经典的横匾门联。邰、龙二姓均为苗族,他们对房屋建筑有着自己的见解,据传,寨子内部的主干道为“八卦”状,总体形成了一个八卦样式。寨中房屋和巷道纵横交错,所有的道路都是由青石板铺成,如今,在一些残存的古老房屋前,仍留有那些斑驳石板的印记。
进入龙塘,首先来到的便是它宽大的广场。广场呈矩形,由水泥铺成,鹅卵石像涟漪一般向外扩散,围成一圈又一圈。在广场正中的圆圈里,是一朵由鹅卵石拼成的向日葵,它诉说着龙塘人民早期的发迹历史,也象征着太阳。那向阳而生的向日葵就如同天上的太阳,时刻散发着光辉。除此之外,广场四个角落的白色蝴蝶也很醒目,它们由白色瓷砖拼凑而成,象征着苗族图腾“蝴蝶妈妈”。
广场前身是踩鼓场,每逢盛大节日,当地人必然会穿上自己的盛装相聚于此,然后跳踩鼓舞。跳踩鼓舞不仅可以祭祀祖先和庆祝丰收,还是苗族人民进行情感交流的方式之一。每逢正月的新年、农历六月的卯节和农历二月十五的姊妹节,这里都会热闹非凡,用鹅卵石隔开的层层圆圈,依旧会围满身着盛装的青年男女,以及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与广场相连的,是水码头。水码头不大,却被人们用石头划分成多个片区,这是为了区分每个片区水源的用途,能够想象,龙塘人民曾是多么依赖水码头,清洗灶屋炊具、瓜果蔬菜、衣服被褥……统统离不开水码头。
水码头边,两块古老的石碑屹立着,一块写有“永垂不朽”的字样,一块写有“万古流芳”的字样。其中,“永垂不朽”碑上写着:“从来水之网,系重大为用,甚繁人之生存,皆赖乎水,烹饪非水不能调和,洗濯非水不能清洁,故水居于五行之首也。庆我龙塘源滚水滔,环抱村前,人烟百余,居此所得,居此得所。先人修此码头,早晚运水洗菜,实属便宜,迄今年久,堤岸崩塌,兼之狭小,每逢担水洗菜异常拥挤,是从我等会议,复行增修宽畅,始向我邰君润生弟兄聘让田坎四尺,以余池步议方便,洋三六已承慨允,当此石工告成,非不谓先前,亦可以裕后竣。将倡首诸君,捐资复修及全寨各户,芳名另录一碑,以记其事为序……”另一块“万古流芳”碑上自然是刻着捐赠者之名,同许多村寨的功德碑类似。
从碑上文字可知,龙塘人民对水的敬畏和保护意识,是从祖辈便有的,为了更好地保护水源,他们的祖辈还以文字形式列出了各项条款,以对人们使用水码头时的相关行为进行约束。这两块历经近一个世纪风霜的石碑,在岁月的摧残下依旧安然静立于此,尽管现在的龙塘人民,家家户户都通了自来水,水码头上也立起了一座风雨桥,但丝毫不影响当地人对水码头的依赖,他们仍会到水码头来洗衣洗菜,仍保护着水码头。
过去,龙姓是龙塘村的一个大姓,但在时间的变迁中,龙姓慢慢在村里销声匿迹,虽然现在仍有少量龙姓村民,但现今这批龙姓村民却并非最初来到龙塘的那批龙姓村民的后裔。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原来,邰、龙二姓的人早期来到村寨,结为兄弟,彼此定下规矩:邰姓和龙姓不允许开亲。而邰姓后人多为男子,龙姓后人多为女子,两姓既不能通婚,邰姓男子只能外娶,龙姓女子只能外嫁,久而久之,这一支龙姓就消失在了这个村寨。与此相似的,是本村民族人口的变化,据说,这里原本90%的人口都属苗族,而后通过漫长的开亲之路,又几乎全被苗化,老支书的祖辈就是通过开亲而由过去的汉族变成了现在的苗族。
老支书特别强调,苗族热情好客,进村岔口的“醉美龙塘”四个字就是体现,“醉”字也并非我想象中的单纯是与龙塘米酒有关,它想表达的,实际是龙塘人民的热情好客,酒醉,人醉,心也醉。
龙塘的房屋建筑好像不仅仅是为了遮风避雨,它们一栋栋错落着,更像战士。翻开苗族漫长的历史,不难发现,这个民族历经了太多苦难,在马号镇的黄古村,那里的苗民依山建造着自己的吊脚楼,有登高望远、打探敌情的意思,我想,龙塘村的建筑也有此意。那些昏暗的巷道,外面的人是不易看清里面的,而结构复杂的巷道,本身也像个迷宫,不是爬梯子就是下地道。
据当地人介绍,村里最古老的房子当属“马头墙”内的青砖白墙、飞檐翘角和浮雕彩绘装饰的木楼,正是这些元素,让这个村寨被称为“大山里的江南水乡”。无论是“马头墙”,还是院墙,这些石墙都充当着木楼的铜墙铁壁,它们横亘在一栋栋木楼间,承担起防火墙的作用,这些美观又实用的建筑,不仅体现了龙塘祖先的智慧和先见,还蕴含着艺术的气息。难怪在给老人拍照时,他们会因为露出了自己残缺的牙齿而对照片不满意,因为在他们心中,美是永恒的,对美的追求不会因为上了年纪就停止,而是美无止境。
不少木房屹立在石头堆叠的高处,像座城堡,据说这样设计的原因,是为了防火,当然,现在村寨里的消防设施都已完善。为了回到自己的房屋,年迈的老人还得走过几十块青石板砌成的梯子,进入石墙,回到木屋,这个过程,有种正在登殿堂的仪式感,老人并不因自己年迈而嫌这些石阶碍事,相反,他们习惯了这些守护他们的石头。
龙塘村的古老,在于它的山水和石头,也在于它的历史和文化,随着时间流逝,那些隐退于村寨的记忆也渐渐为村寨本身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不管你是谁,只要走进龙塘,总能从中探寻到一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