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恒亮
保护“三线建设”工业文化遗产、深入挖掘和弘扬“三线精神”、打造和丰富企业文化,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是“老三线”企业的神圣使命。贵州振华华联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振华华联)作为一直留在原址且保持正常经营的“三线企业”,在保护“三线建设”遗产、弘扬“三线精神”等方面开展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实效。
一、振华华联基本情况及其“三线建设”工业文化遗产现状
“三线建设”是上世纪60年代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根据当时国际形势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利用十余年的时间对中国工业进行了备份和发展,为新中国的安全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形成了“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这些“三线建设”企业按照部署实施“军转民”“三线调迁工程”“军工技改”等改造,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状态。随着时代变迁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绝大多数“三线建设”原址原貌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新发展阶段,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增强文化自信,打造积极健康的企业文化,更好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保护“三线建设”遗产、弘扬“三线精神”有着非常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振华华联是国家在凯里市创建的“三线建设”企业之一,始建于1966年,地处凯里市东南方向,距离市中心约2.5公里的一条长2000多米、宽不足100米的狭窄沟谷中。振华华联也是目前为数不多一直留在原址且保持正常经营的“三线建设”企业,于2012年实现公司制改革。
50多年来,振华华联在原址区域进行扩建和发展,先后进行了三期基础性建设,即20世纪60年代第一期、70年代第二期和80年代之后的第三期厂房及配套设施建设。目前,振华华联各个历史时期的厂房及配套设施均得到保留,其中第一期厂房共21栋,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基本保留原貌;第二期厂房共13栋,建筑面积约7000平方米,保留完整,部分仍在使用。此外,还有1个长约400米的防空洞、7栋老式职工住宅楼约1.28万平方米、50多台(套)上世纪60至70年代的生产设备和大量工具、20余条“文革”时期的宣传标语、大量历史照片和文件资料。这些建筑、设备、标语、照片及文件资料,记载着振华华联完整的发展历史,这也是“三线建设”的一个具体生动的缩影,应作为“三线建设”的宝贵工业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和科学利用。
二、振华华联“三线建设”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初步探索
振华华联一直非常重视“三线建设”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三线精神”的传承,也开展了大量基础性工作。
一是加强基础建筑设施的维护。公司对老厂房、老建筑物进行维护管理,定期和不定期进行安全巡察,采取加盖塑料薄膜等方式对宣传标语进行保护;在旱期、汛期及重要节假日,由公司相关部门对老厂房、老建筑区域进行检查,及时消除各种安全隐患。
二是加强文献和精神的挖掘与传承。振华华联持续注重对“三线建设”历史和“三线精神”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先后编印了《华联之路》《华联建厂50周年纪念册》;配合黔东南州有关部门编印了《“三线建设”在黔东南》,积极支持“‘三线建设’博物馆”建设;结合“三线精神”,提炼了振华华联的企业文化理念,并将厂史、“三建精神”作为员工,特别是新员工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持续强化全体员工的自信心、使命感和凝聚力。
三是积极推进“三线建设”工业文化遗产科学保护与利用。振华华联作为凯里最初10家“三线建设”企业中唯一留存当地且正常经营的企业,同时也是贵州省唯一一家留在原址且正常经营的“三线建设”企业,其发展和“三线建设”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利用已引起各级的重视,并提出建设振华华联“三线建设”陈列馆、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指导建议。2019年以来,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振华华联积极推进“三线建设”工业文化遗产申报国家工业文化遗产、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的工作。经过努力,2021年7月,振华华联“三线建设”老厂房建筑群经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认定为“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在2021年党史学习教育中,振华华联打造了包含“三线建设”内容的党建文化长廊,与老厂房建筑群、公司现生产车间、陈列馆一同,形成开展学习教育的重要载体,吸引公司职工及其家属、离退休老同志、附近居民、街道党员群众及学校师生前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取得良好学习效果。
三、“三线建设”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下一步构想
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和企业文化建设,振华华联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加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打造振华华联“三线建设”陈列馆为重点,按照“科学保护、合理开发、发挥作用、创造价值”的原则,保护好“三线建设”工业文化遗产,进一步挖掘和弘扬“三线精神”,展示企业及职工的良好形象和精神风貌,增强当代人的使命感、责任感,更好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一)工作目标
建设振华华联“三线建设”陈列馆,对“三线建设”工业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和适应性修复,充分利用原址原貌,再现历史场景,挖掘典型故事,丰富“三线精神”内涵,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国防工业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构建优秀企业文化,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以点述面,树立振华华联的良好企业形象。
(二)工作任务
1.保护历史。结合实际,采取科学措施,对原有老厂房建筑群及相关设备、宣传标语、历史文献资料等进行保护,对防空洞、部分老厂房等建筑进行适当修复和改造,提高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效果。
2.弘扬精神。深入挖掘、整理振华华联厂史故事、典型人物、典型事迹,打造具有振华华联特色的“三线精神”具体内涵和企业文化,并进行广泛宣传。
3.展示形象。通过历史和现实的素材资料,全面展示“三线精神”和当前企业的发展成果、科研实力和文化魅力;展示企业职工——当代“三线精神”传承人的良好精神面貌,树立企业良好形象。
4.促进发展。一是加强对员工进行有关“三线精神”和企业文化的宣传贯彻,进一步增强员工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企业凝聚力;二是加强与用户在党建、企业文化等方面的沟通交流,引导用户深入了解企业历史和文化,促进市场拓展;三是向社会展示“三线建设”工业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扩大企业影响力,优化发展条件。
(三)工作机制
1.建立保护开发振华华联“三线建设”工业文化遗迹的领导机制。成立以公司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振华华联“三线建设”陈列馆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整体建设工作,对建设内容、工作计划方案进行决策。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及工作组,具体负责陈列馆建设过程中的资源沟通、方案策划、现场施工、资料收集等工作。
2.建立振华华联“三线建设”陈列馆建设的工作责任机制。根据陈列馆建设工作的实际,对设计、施工及公司内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进行明确,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3.建立振华华联“三线建设”陈列馆的运营管理机制。同步探索建立陈列馆维护管理、宣传教育、后续资料完善及成果运用的工作机制,并持续完善,确保陈列馆良好运行达效。
(四)工作措施
1.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和巩固强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央企使命”和弘扬“三线精神”系列专题教育活动,增进干部职工对“三线建设”和振华华联历史的认知,提高其保护振华华联“三线建设”工业文化遗产的意识。
2.完善振华华联“三线建设”老厂房建筑群保护机制,切实抓好保护工作,增强保护的责任感、紧迫感。
3.“三线建设”陈列馆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组,加强与上级组织、地方政府的沟通,争取支持,引入专业机构,科学策划,扎实推进建设工作。
4.持续做好振华华联厂史资料、典型人物及故事的收集整理工作,推进公司企业文化建设。
(作者单位:贵州振华华联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