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1月30日

振兴路上“新农人”

—— 剑河县90后女大学生杨昌碧返乡创业记

○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余天英

1月21日上午,记者驱车前往剑河县柳川镇关口万亩高效林下经济示范区,去采访一位快乐的“新农人”杨昌碧。她是当地一家企业的办公室文员,也是柳川镇加禾村羊肚菌种植大户。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中青年,选择背井离乡到发达的城市工作、生活,留在农村的多是老人与儿童。但是,近些年来,随着一系列惠农、富农、助农政策的出台,这样的情况正逐渐发生转变,杨昌碧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2017年大学毕业后,她放弃了在城市工作的机会,选择返回家乡创业。

车子在剑河鸿源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门口停下,记者走进公司办公室,看到90后返乡创业大学生杨昌碧正忙着与同事对接食用菌订单情况。她穿着白色羽绒服,体型偏瘦,但看上去十分利落、干练。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干劲儿,今年29岁的她,在加禾村老家发展羊肚菌种植,干得有声有色。

采访中,杨昌碧接到了县城一家饭店购买羊肚菌的订单,她急忙联系在家的父母准备东西去采摘羊肚菌。放下电话,就往村里食用菌基地里赶。

杨昌碧的家就在离公司不远的加禾村。她告诉记者,车窗外的树林里密密麻麻的白色木耳菌棒都是他们公司的产业,她现在是公司的一名文员。今年,公司内部鼓励员工通过“返租倒包”的方式带动周边村民发展产业,经过认真的考虑后,她决定承包十几个大棚在加禾村示范种植羊肚菌。

“去年年底,公司试种了羊肚菌,效益非常好。今年公司鼓励大家一起投资,我觉得这个机会很难得,所以我就承包了十多个大棚,带上我父母一起种植羊肚菌。” 杨昌碧说,她平时忙完了办公室的事情,就主动跟公司技术员去基地学习种植和管理,慢慢积累经验。

过了10多分钟,我们到了加禾村,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农房整齐划一,村边一个个食用菌大棚在阳光照射下格外耀眼。杨昌碧脱下运动鞋,换上雨靴,带上围裙,和父母一起从家里出发基地。从办公室白领到“新农人”间的自由切换,是她每天工作的常态。

走进食用菌大棚,杨昌碧和她的父母看到一朵朵羊肚菌次第破土而出,撑起了黑灰色“小伞”,长势喜人,他们一家三口开心极了。

杨昌碧把篮子放下,蹲在菌垄间,一手拿着小刀,一手扶着羊肚菌,小心翼翼地将菌腿从泥土中割取下来,轻轻地放进篮子里。

“采摘菌子时,手要温柔一点,因为它比较娇贵,如果一碰,菌朵就会损坏,不好看了,所以要小心一点。”杨昌碧告诉记者,这是第一期采摘,经过公司的技术支持,乡亲们和父母的帮忙看管,目前大棚里的羊肚菌种植达到了预期效果。

“小杨,恭喜你,菌子长得非常好,你的愿望真的实现了。”听说杨昌碧种植的羊肚菌开采了,剑河鸿源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唐德贵和同事前来道喜。

“我们今天实地查看一下他们的菌菇,想通过更大的市场平台帮他们推销出去,让他们有一个非常好的经济效益。” 唐德贵说,现在搞乡村振兴,特别是需要这种有干劲的、有上进心的年轻人回乡发展。公司通过技术、资金、销路等方面进行帮助和鼓励,通过杨昌碧的示范作用,能有效带动村里更多群众抱团发展,让大家收益更高更好。

有了公司的技术和资金的支持,极大地解决了杨昌碧产业发展的后顾之忧。目前,她家种植的食用菌长势良好,深受客户青睐,订单不断。他们估算一下,大棚里的羊肚菌亩产可达260公斤以上,预计这一批有5万元左右的收入。

据了解,加禾村在2021年被列入“贵州省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第一批试点村”。如今,将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对杨昌碧来说,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事。

“我希望大棚里面的羊肚菌长势越来越好,让我充满信心带动父老乡亲一起增收致富,让大家的生活会变得红红火火。”杨昌碧说出了自己的愿望。

--> 2022-01-30 —— 剑河县90后女大学生杨昌碧返乡创业记 1 1 黔东南日报 c179655.html 1 振兴路上“新农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