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寨县第二中学 武 圆
为了打破沉闷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积极自主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体,并实现合作探究学习这个新课标目的,让民族文化走进农村初中语文古诗歌课堂,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办法。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在古诗文教学中融入民族文化,在课堂教学中传承民族文化,将我们的民族文化寓于语文教学中,不仅便于学生掌握诗歌的内容,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并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能让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教育绽放美丽的光彩。
黔东南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比例为80%以上,而苗族人口占全州的比例不少于41%。2002年贵州省开始推行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目的是依托学校实现对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目前,黔东南各校开展的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主要是让学生学习蜡染、芦笙舞、苗族飞歌、木鼓舞、板凳舞、刺绣等。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推行有着良好的初衷,但其实施效果并不理想,根本原因在于其受制于长期以来的升学制度的考核标准。相当多的家长认为学习民族文化是负担,不够理解支持子女学习,学生对民族文化进课堂也信心不足。事实上,个人发展与生存竞争挤压了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间,民族文化进课堂大多只是点缀而已,形同虚设。
对于诗歌教学来说,一个最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诗歌的学习体会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做一个文化的传播者。而苗族传统蜡染艺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前只是作为苗族同胞生活用品的蜡染,如今却物以稀为贵。即将消失的蜡染技艺,同样也需要传承下去。
苗族的蜡染题材来自山水、动植物等,不同的图案代表不同的实体。将蜡染艺术展现在服饰上,除了起到装饰的作用外,还是当地人对医药的记载,是现实生活中的地图以及对植物的认知等。对于苗族人来说,蜡染艺术不仅是装饰,同时也是一种记忆方式。而对于诗歌来讲更是如此,以《诗经》来说,就是一部记录商王朝社会面貌的诗歌总集。因此,虽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却均有记录的异曲同工之妙。
语文教师应善于将传统文化渗透在语文课本中,课堂之上,将传统文化实施于潜移默化之中,语文是传承民族文化最重要的工具之一。现代的语文课堂要求充满了“语文味儿”,一堂语文课,应该洋溢着浓郁的民族文化味,应该将我们的民族传统美德、民族文化积淀。
《游山西村》是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陆游的诗,在上这一首诗时,学生给人的感觉就是只用记住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于是,让学生关上书,来播放音频,让他们根据听到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描绘出来。在他们的画笔下,这首诗的含义就出来了。这是笔者将民族蜡染走进语文古诗歌的第一步,激起学生的兴趣。
《春望》是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上册杜甫的诗,在七年级下学期采用作画形式教学后,这首诗笔者改变了方向,展示出一幅蜡染人像画,学生很快就能理解“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一句诗。这就是笔者将民族蜡染走进语文古诗歌的第二步,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民族文化。
苗族蜡染在现代社会中如同一股清新的风,令现代人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温馨。蜡染艺术在少数民族地区世代相传,经过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是中国极富特色的一株民族艺术之花。所以,我们必须在继承蜡染这一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去丰富语文课堂,实现课堂创新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