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白果
近年来,白果井街道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紧抓各项工作,奋力建设宜居宜业示范街道,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重大进展。
坚持党建引领 强化基层治理
通过干部集体学习会、理论中心组集中学习会,进一步强化理论武装,严格执行“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等制度来加强班子自身建设,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教育学习,切实增强“八项本领”学习提高“七种能力”,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出台干部能上能下暨创先争优方案,推选优秀年轻股级干部11人,并按照“三升一降”要求完成后备力量培养26人。
建立联系领导“四带头”机制,即带头到联系村(社区)宣传宣讲上党课、带头列席指导村(社区)重要会议、带头到村(社区)调研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带头到村(社区)为民服务办实事等方式,打造学习型、创新型、发展型、服务型党组织,带动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力、凝聚力、统筹力、战斗力。同时,强化街道“大党委”作用发挥,通过校地合作、政企合作,做实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思源社区被市委宣传部推荐作为2021年“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参评。
推行“一项工作、一名领导、一个班子、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工作模式,推行“五步工作法”“晒比评述”“抓两头带中间”等行之有效方法,狠抓各项工作落实,2020年度考评综合得分排在街道前列。同时,狠抓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对违反会风会纪、违反上下班考勤纪律、违反值班纪律的干部职工,进行示警约谈,并在街道范围内通报曝光;对特殊时期严重违反值班纪律的干部职工,进行批评教育,并责令在街道干部职工大会上作出深刻检讨。
抓好经济建设 增强发展后劲
聚焦移民街道和新型城镇化产城互动支点的功能定位,强化辖区环境卫生、“两违”整治,全力服务保障全市城镇项目建设。完成征地400亩,有力保障九寨公墓一体化、维妮尔家居等项目推进。开展“两违”整治行动15次共拆除34处30500㎡,实现“两违”零增长。
围绕辖区优势产业体系,强化产业链招商和促进安置区群众就业招商,继续支持瑞安水泥厂、银田公司、凯诺克商混等4家规上企业做大做强,接待洽谈项目30余个,已签约招商引资项目总投资1500万元。实施菜篮子工程,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引进经营主体在3个村建成农业示范园区3个,年产新鲜时蔬400余吨;支持小微企业发展,辖区现有企业204家、个体工商户613个。定期不定期召开政企座谈会,帮助协调用地、环保手续办理等方面的困难,做好已落地项目、即将落地项目等各方面服务工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实施村(社区)集体经济培育计划,围绕提高村集体经济的自我发展能力,推行“公司+村级集体经济+移民合作社”的组织模式,增进新型经营主体与村集体、安置区群众的利益联结。同时,结合辖区交通区位优势,积极盘活村集体和村民闲置资产资源,发展仓储物流、小型工厂等项目,推动辖区2个村年集体经济超过100万元。
持续改善民生 巩固脱贫成果
按照政府免费服务为主体、社会互助服务为支撑、市场有偿服务为补充的思路,做好公共服务保障各项工作。在完善辖区配套设施的基础上,引进专业社工机构3家,发动爱心企业等社会力量开展“一对一”“一对多”帮扶。今年以来,共开展慰问活动17次,慰问群众达400余户。此外,与辖区学校、企业联合打造志愿服务示范基地,推出“定期+预约”“专业+技能”服务,服务安置区群众的党员由42人增至300余人、青年志愿者由71人增加至210人,服务内容由10项增加至29项,既解决了服务群众的人手少问题、又解决了服务群众不专业的问题,更解决了服务群众不持续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安置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积极对接家政、医养等服务机构,为辖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价格合理的个性化服务。依托乡村振兴夜校,开展技能培训2802人次实现就业1215人;引进扶贫车间3个,帮助187名移民群众家门口就业。搭建就业用工桥,积极协调周边学校、超市、企业解决用工,引导群众到周边银田、华亿等商贸物流园就业务工400余人;提高组织化劳务输出力度,街道辖区共有3443名贫困家庭群众外出务工。深入实施全民创业工程,辖区累计有313户群众自主创业或通过培训实现创业。
建立防返贫致贫动态监测、预警、处置“三个机制”,强化街道、社区、网格员、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的责任落实,开发扶贫公岗等公益性岗位,确保辖区每户家庭均实现1人以上就业。对无劳动力家庭、重大疾病患者、困境儿童、孤寡老人等特殊群众全部纳入台账管理,实行结对帮扶、常态走访、定期慰问,并通过扶贫项目利益联结、政策兜底、临时救助等方式进行保障。
按照“五个振兴”的要求,实施产业龙头培育计划,发挥“传帮带”作用,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火车头”。巩固并完善“公司+集体经济+劳务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加强农业产业与旅游的融合,积极谋划发展“采摘式”“体验式”农业。结合村社区换届工作,选好配强乡村振兴领头雁,夯实乡村治理、集体经济发展的组织基础、人才基础。
抓牢安全生产 确保社会稳定
按照“五强五抓”的思路抓好各项工作任务落实,有力保障辖区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采取以会带训、上挂培训、工作交流、案件剖析、应急演练等方式,提升街道及村(社区)、企业经营主体发现、处置问题的能力。
借助“安全生产月”等活动,通过悬挂横幅、巡展宣传、现场咨询、安全讲座等多种形式,实现重点单位、重点群体安全知识宣传全覆盖,消防安全“一懂三会”“四个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通过节前节后常规查、专项行动重点查、专项领域随机查、网格化APP现场查等方式,先后开展“百日会战”、道路交通、“敲门行动”等专项整治8次,排查并整改安全隐患68处、发现并整改火灾隐患174处。建立安全生产联合检查制度,定期组织市场监管、消防、公安、交通等部门开展联合检查,联合整治行动3次,联合查处“非法囤售成品油”案件2件,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完善党建引领下“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社会治理体系,按照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要求,明确网格长5个和专兼职网格员72个,全力抓好街道稳定各项工作落实。一方面,坚持干部巡防为主体,群众巡防为补充,实行“有警接警、无警巡逻”的动态化巡防勤务模式,组建5个志愿巡逻队常态化开展夜间巡逻,提高见警率。目前,在辖区安装视频监控点位691个,实现了移民安置小区主干道、交叉路口、重点区域视频全覆盖。同时,坚持系统治理,以街道综治中心(网格化管理服务中心)为中枢,落实人防、技防、物防措施,打造“网格化管理+视频巡控+街面巡逻”立体化、全角度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充分利用智慧社区门禁系统、人脸识别系统、重点人员服务管控等平台抓实治安监测,筑牢了安置区安全防线,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