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平县新州镇第一小学 简廷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可是在教学中,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觉得作文太难写,没有灵感,找不到素材,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该写什么,对作文失去信心,不乐于写作文,笔者觉得造成这种局面与少数民族地区孩子生活的物质环境、语言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更与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那么,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孩子的作文水平呢,笔者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有源头才有活水,生活就是作文之源,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就需要学生的作文反映他们的真实生活,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体现童真童趣。首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炼素材,捕捉生活中的感人情景,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懂得作文就是用笔描绘生活,要引导学生勇于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探究。真实的情感最能打动人心,真实的感受是学生写作的第一手材料,既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又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能使学生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尽情地释放出来。例如,每年少数民族地区都要举行芦笙会,在芦笙会上,学生有的会参加各种活动,如跳芦笙舞、赛马等,即使不参加活动,他们也必定人人都会亲临会场看表演,亲身体验到民族文化的魅力,民族的凝聚力,能在芦笙会中体验到快乐,芦笙会后笔者安排了一篇写场景的作文,学生就能把在芦笙会中看到的、听到的、做到的、想到的、体会到的情景描写得十分真实、生动、感人,就能把芦笙会中的激烈场面写得真实具体。虽然因为语言环境的影响,还有语句不那么完美,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情实感着实让人感动。如果不是亲身经历了、感受了,写出真情实感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要坚持作文与生活相结合,无病呻吟,胡编乱造,假情假意,说空话,说大话是不能提高写作水平的。编故事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来说更是难上加难,长此以往,孩子就不会喜欢写作文了。
二、在生活中积累材料,在教学中落实方法
教师要指导学生细心观察。要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颗敏感的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作生活的有心人,对周围熟悉的人和事物要细致地观察;这些人和事有什么特征,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等。在观察中会突发奇想,产生表达的灵感,有了表达的欲望。
教师在教学中落实作文指导。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入编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细致推敲的优秀范文,作者巧妙的构思,有序的写作,独特的观察视角等都是学生学习的好材料,让学生模仿优秀课文的写法进行写作,琢磨并领悟出作文的真谛。教师在教学每篇课文时都要充分利用教材这个形象直观的例子,让学生潜心地去读,自由地去想,无拘无束地去议。在此基础上,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要点,再提供适当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借鉴迁移,巩固习作知识,为写好作文提供一条快捷之路。例如,在教学《草原》一课时,文中采用了静态的手法写草原的风光美,用动态的手法写草原的人情美,在一静一动中把草原的美描绘得淋漓尽致,让学生体会美的同时体会作者巧妙的写法,学生就能在头脑中形成印象,再让学生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描写苗岭的早晨,大多数学生就能在习作中用到这种方法,并且还把苗岭的早晨写得充满生机。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例文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是十分重要的,学生通过模仿,耳濡目染,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文章不厌千回改,精雕细凿始成金
学生作文虽不是作家的创作,也不能写一次就完事,要让学生明白无论作文水平有多高,一次性完成作文肯定会有漏洞,会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必须要反复修改,要知道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正所谓“文章不厌千回改,精雕细凿始成金”;要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具体、写生动”。机构是文章的骨架,具体生动则是文章的“血肉”,一副“骨架”加上“血肉”才能构成鲜活的生命体。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重视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具体、生动;教师对作文的批改讲评是作文教学中尤为重要的一环,教师既要注重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讲评,肯定他们在作文中的优点和成功的地方,指出他们在作文中的不足与失误,还要强调师生合作评议,学生自主、合作修改,让学生养成勤于修改的好习惯。针对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优点、闪光点,一定要提出表扬,要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鼓足他们乐于作文的勇气。
在长期的课内外阅读中积累优美词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在阅读中进行有效的语言积累,丰富自己的大脑仓库,这样才能在写作时文如泉涌,下笔如有神。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孩子受民族语言影响的现状,笔者要求孩子每天背一句自己喜欢的话,最多花费孩子们5分钟的时间,可长此积累,学生在写作时就可以信手拈来了。没有语言积累,学生的作文将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内心有情而不能抒发。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多读书,读好书,不断获取间接经验,积累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