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平县旧州镇第二小学 张昌连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中“学段目标与内容”对学生的阅读做出了要求。其中对小学学段提出阅读积累、背诵优秀诗文总计1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
为了解小学生的阅读情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特从阅读时间、兴趣、地点、习惯、选择等方面对小学生的阅读现状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以黄平县旧州镇第二小学为例,对低年级(1、2年级)、中年级(3、4年级)、高年级(5、6年级)各100名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问卷回收率100%,有效问卷占95%,调查的学生素质层面广,数据真实可信。结合本次调查做以下分析建议:
一、阅读兴趣与阅读选择
调查发现在阅读兴趣上低年级爱阅读的学生达95%;中年级学生爱阅读的仅占33%;高年级爱阅读的仅占31%。明显三至六年级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没有一、二年级浓厚,并随年级的升高而逐渐降低,这与《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要求恰好相反。
阅读的目的、效果、收获都是选择阅读的重要目标。在阅读选择方面,低年级学生40%选择阅读教师推荐的书籍,25%的学生选择读同学推荐的书籍,35%的学生是因为书籍的作者或包装而选择去阅读。与低年级学生对比,中年级44%、高年级超过50%的学生会选择同学推荐的书籍进行阅读;在图书的内容方面,阅读文学名著的低、中年级学生超过50%,高年级学生占24%,高年级学生更喜欢阅读漫画类图书。
二、阅读时间和地点
调查发现在阅读时间的安排上,每天定时阅读的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学生各占85%、41%、28%,学生在阅读时间安排上没有规律性,难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低年级75%、中年级59%、高年级52%的学生周末阅读,学生的阅读大多安排在周末,每天的阅读较少。在阅读地点上,各年级都有超过85%的学生选择在家里或图书馆阅读,仅少数学生在教室阅读。
三、阅读习惯以及读物来源
胡适先生说过,读书三到是不够的,须有四到,即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调查得知,低年级70%、中年级78%学生在阅读时能主动写笔记,高年级学生更倾向于偶尔写一下读书笔记,甚至不写读书笔记。另外,学生在阅读时,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问题时,低年级学生会主动查询工具书或者询问他人,但中、高年级有随便认读或跳读现象,说明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读物的来源方面,低年级学生有90%阅读自己购买的书籍和教科书,10%选择借阅;中年级的读物78%是自己购买,借阅和教科书阅读各占11%;高年级读物41%来源于购买,45%是借阅,赠阅及教科书阅读各占7%,由此看来学生借阅的比重较低。
四、分析及建议
通过调查发现,在学习阅读兴趣与选择方面,学生阅读喜好随年级的升高呈递减状态,原因可能是:没有充足的阅读时间;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没有良好的阅读环境。阅读选择上,低、中年级主要是听取教师或家长意见,阅读文学著作较多,高年级学生则会根据同学的推荐看一些卡通、漫画,学生对于阅读这件事情没有做好规划。在阅读时间和地点、读物来源方面,学生在校阅读率较低,借阅率低,原因可能是学生在校没有足够的时间阅读,或是能够借阅到喜爱书籍的机会不多。在阅读习惯方面,低年级学生能坚持写读书笔记,而中、高年级写笔记的习惯没有得到很好延续。
建议教师能够在课余时间制定相应的读书计划,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在学校图书馆或班级内部根据各个年龄阶段的喜好或者需求,多放一些学生喜爱的书籍,建设相应的图书角,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掌握一些具体的阅读方法;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阅读一些相对有作用的书籍,或者教师有计划地推荐学生阅读有意义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