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3月07日

校园里建设苗族“非遗”传承基地的实践探究

——以凯里市三棵树镇民族中学为例

○ 凯里市第六中学 龙晓琴

苗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历经数次迁徙,创造出了丰富且具有鲜明代表性的民族特色文化艺术。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族间的文化和血缘相互融合,苗族的一些传统习俗、传统文化正在一步步消逝,丰富的苗族文化资源,呈现日益弱化的趋势。以校园作为“非遗”传承基地,将丰厚的苗乡文化资源,利用学校这一优质平台,开展第二课堂及社团活动,传承和发扬苗族文化。

一、传承、发扬苗族传统文化是民族中学光荣而神圣的使命

凯里市三棵树镇民族中学地处凯里市三棵树镇,该镇人口主要以苗族为主,占总人口89.38%;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占10.62%。该镇含苗族村寨十余个,在长期发展中,各村寨苗族文化独具特色、民族风情浓郁,苗乡文化艺术资源丰厚。苗族民间文学有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人文故事和富有哲理的谚语;苗族民间工艺有种类繁多的刺绣、工艺精巧的编织和雕刻;苗族传统节日有芦笙节、鼓藏节、苗年节等等。这些都是进行民族文化熏陶、提高情感认知的极好资源,也是学校学科教学活动创新的很好资源。

面对着日益弱化,甚至消失的独特苗族文化,作为凯里市苗族文化的首席传播地——凯里市三棵树镇民族中学有义务和责任去挖掘、发扬、传承苗族文化,并积极开发、合理利用。在体现时代精神的基础上,汲取传统文化精华,构建校园新文化体系,培育一代新人,这是创办民族特色学校的需要,也是历史赋予我们光荣而神圣的使命。

开展苗族“非遗”传承基地建设,挖掘苗族传统文化,发挥苗族传统文化强大的育人功能,结合新教育理论,以苗族传统文化为依托,构建“环境育人、民族文化教育”特色校园文化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丰富办学底蕴,提升办学品位,实现民族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以开展民族传承主题活动为主线,以构建民族文化基地为支撑,建设苗族“非遗”传承基地

(一)建设基本思路。聘请苗族艺人、“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开展苗族文化教育,通过开办“苗族文化”课堂、现场体验制作手工艺品等方式,让广大师生走近苗族文化,了解苗族文化;开展综合实践主题活动,建立探寻苗族文化小组,让学生深入苗寨,零距离接触苗族文化;成立校芦笙舞蹈队、合唱团等学生社团,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形成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基地建设的长效机制;策划、开展以苗族资源开发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践活动,进一步增强师生传承苗族传统文化的使命感、责任感,把苗族传统文化内化为师生的修养。形成苗族文化展厅、苗族文化艺术长廊、社团课、综合实践课等“非遗”传承基地建设的结构框架,建设苗族“非遗”文化综合传承基地。

(二)建设基本构架和设计。基于优秀的苗族资源,把主题活动分为“认知活动”“体验活动”“探究活动”和“展示活动”这四大类。设计“苗族语言”“苗族歌曲”“苗族芦笙舞”“苗族刺绣”等主题活动,走进苗族文化,传承苗族文化,有效建设苗族“非遗”传承基地。调查、了解在校苗族学生对黔东南“非遗”和苗族文化的了解现状,并进行统计、归类、分析。同时,通过开展走进苗乡,了解苗乡,收集苗语故事、传说等活动,激发学生喜爱苗族的热情和民族文化自信。同时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具有苗族文化的体验、探究、展示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实践活动中对苗族传统文化产生兴趣,主动成为苗族文化的传承者。

1.寻访苗乡,走近苗族语言。开展以“走近苗族”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着重从苗族的历史、文化、习俗等方面了解苗族,重点围绕苗语的起源、苗语的特色、苗语的现状等方面,让学生对苗族的语言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同时对苗族老人进行采访,用视频或者录音的形式对苗族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歌进行记录、整理、汇总。利用大课间时间开设“每日学苗语”活动,每日集中学习几句苗语的日常用语。在学校少先队广播开设“我来说苗语”栏目,鼓励师生能将日常所学在交流中及时加以运用,创设“人人学苗语,人人说苗语”的环境。

2.走近苗歌、苗舞。开展“走近苗歌、苗舞”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通过亲自去寻访、探究,了解苗歌、苗舞的起源、特色、现状等,让学生对苗歌、苗舞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寻找苗族老人进行采访,了解有关苗歌以及苗舞的情况,并采用视频或者录音的形式加以记录、整理。通过人人学唱苗歌、学跳苗舞系列活动,在校园内创设良好学唱苗歌、学跳苗舞的氛围。

3.布置苗族文化长廊,展示苗族文化独特魅力,成为苗族文化的“博物馆”。在原有传承苗族文化载体的基础之上,按“追寻、传承、收获”三大板块在学校每个角落营造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其中“追寻”这一板块,主要展示苗族的起源、民风习俗、文化特点等具体的苗族情况;“传承”这一板块主要展示学校在传承苗族文化中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收获”这一板块展示的是学校在传承苗族文化过程中所取得的一些成就。展厅展示的形式主要有“实物”“文字图片”等,其中“实物展示”主要展示的是苗族人民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祭祀祭祖、活动娱乐等方面的一些用品用具;“文字图片”主要展示的是苗族发展史、独特文化以及学校在传承苗族文化方面所开展的活动,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通过苗族文化布置,既形象直观展示了苗族博大独特的文化,同时也有效展示了学校在苗族文化中所做的努力。

4.组织开办社团活动。开设独具苗族文化特色的苗语苗歌、苗族刺绣、芦笙舞蹈团、黔东南非遗、合唱团等社团活动,为学生了解、接触苗族文化,传承苗族语言提供了更直接、更广阔的舞台。让学生通过唱苗歌、跳苗舞、吹苗族传统乐器、掌握苗族传统技艺等,感受苗族文化的美好,以及苗族人民对生活独特的表达方式和热爱。

三、将苗族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环境建设,增强学习、发扬苗族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

从环境入手,努力创设充满“苗文化”气息的校园大环境。包括校门的设计、建造,创建苗族文化展厅,介绍苗族的发展史,有历史传说图片;有服饰、头饰、彩带;有苗民的农耕、生活用具,如织布机等;利用宣传橱窗开设苗族文化专栏;利用黑板报开设苗族文化专栏;利用队角开设苗乡风采专栏;在教学楼、行政楼、宿舍楼的楼道、走廊等地方布置带有苗族文化内容的书画;构建一个底蕴深厚、和谐健康、催人奋进的校园育人环境。让广大师生在浓郁的氛围中,时时刻刻都能接受苗族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激发学习、传承的强烈兴趣,将开展活动目的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与学校的文化与育人相结合,构建苗族特色的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发展的新契合点,形成学校特色,学校的办学品位和办学口碑日益提升。学生在活动实践过程中走进了苗族丰厚的文化,激发爱乡爱族之情,从而在平时生活中发扬“我是苗乡形象大使”的意识。在省、州、市各项艺术展示活动中,我们苗校学子用本土动听的苗族飞歌,优美的苗舞和欢快的芦笙舞展示苗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用自己的行动为学校获得了很多荣誉。

四、结语

通过各项实践活动,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深知,只有把推进“苗族传统文化”理念渗入学校教学的各个层面,丰富和完善“苗族传统文化”的育人理念,才能进一步凸显我们民族中学的办学特色。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需再深度挖掘“苗族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以更科学的精神和更勤勉的态度,积极探索苗族传统文化资源与课程的整合,履行民族中学在传承发展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

--> 2022-03-07 ——以凯里市三棵树镇民族中学为例 1 1 黔东南日报 c182038.html 1 校园里建设苗族“非遗”传承基地的实践探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