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龙思全 龙智亮 通讯员 代仁杰
新国发2号文件提出,贵州要精心谋划一批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创意产品和旅游商品的项目。黔东南州拥有56项78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09个中国传统村落,数量均居全国市州第一,如何用好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抢抓机遇,传统手艺人纷纷“触网突围”,结合市场需求推出文创新品,在展现非遗文化魅力的同时,获得了市场不少流量。
在第十七届深圳文博会上,一款采用苗族蜡染技艺制作而成的“生态袜”,成为了贵州展区走俏的特色产品,它是来自苗族蜡染非遗传承人靳秀丽的公司所设计的文创新品。近两年,受疫情影响,靳秀丽被迫关闭了三家线下实体店,而“生态袜”则是她探索如何把非遗文创的小众产品推向大众市场的一个缩影。
“疫情过后我们没有做加法,而是在做减法,就是把东西做精、做小,然后把这个文创小众的产品做成大众接受的。所以我们服装的设计,从民族风转变为都市风,往更多消费者能接受的这个风格款式去变。2021年,我们的T恤销量上万件。”靳秀丽说。
为此,该公司还和凯里学院深度合作,在提供就业和实习机会的基础上,不定期举行学习交流会,依托高校专业资源建立“设计池”,通过源源不断的设计新生力量加入,从而推动蜡染这项传统工艺在市场上焕发新光彩。
(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
凯里学院大三学生刘亮君说:“来靳秀丽的公司学习,从她们的产品里我们能学到很多东西,对我们自己以后创业会有很大的帮助。”
在凯里市凯棠镇梅香村,这几天,村党支部书记顾兰花也在忙着组织绣娘,对新接到的一批高端产品定制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培训。自该村筹资注册了凯里市苗乡锦绣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来,村里有不少“门外汉”加入合作社学习苗绣。在顾兰花的带动下,许多绣娘不仅技艺突飞猛进,而且还大胆创新,开发出了更多的刺绣样品和针法,绣出的产品畅销省内外,月收入达到了1000元至4000元不等。
“刚开始别人都笑我绣得不好,我不服气,努力不断地学习,后来我还获奖了。会这门手艺我觉得很自豪,还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我真的很开心。”梅香村村民姜春花说。
“从2015年到现在,我们接的订单有省内也有省外的,已经给绣娘们创收了几十万元了。所以现在我们都想做大做强,打出我们的品牌。”顾兰花说。
近年来,凯里市积极挖掘传统文化资源,通过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制定银饰刺绣蜡染及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发展壮大的实施方案,多渠道组织本土银饰苗绣企业以及骨干绣娘走出去,对外宣传银饰苗绣文化。同时,对绣娘进行培训,帮助她们提升技能并实现订单收入。截至2021年,该市累计培训绣娘4000余人次,实现订单100余万元。
“接下来我们要培养能够抓苗绣、银饰产业,又懂得市场的人才。同时,培养我们当地的民族文化产品的创意设计师,补足我们在创意研发这个环节的短板。双管齐下,多方面一起发力,让我们的这些老手艺能够焕发出新的光彩。”凯里市文产办专职副主任 、银饰刺绣文化创意产业招商及服务工作组办公室负责人刘睿说。
黔东南州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一批批银匠返乡创业。在雷山县麻料村,“80后”的银匠潘仕学2018年返乡开办了“富春银饰工坊”工作室,带动了村里10多位师傅返乡创业,村寨新增银饰锻造工坊14家。当前,虽然受疫情影响,但是潘仕学抓住了短视频结合电商销售的机遇,在银饰文创产品上不断摸索,2020年他的工坊销售额没有下降反而突破了百万元,单件的银饰文创产品还卖到了一万多元。
“我们用苗族文化元素的图腾,如蝴蝶、鱼、龙,这些图案放在衣服的衣袋上,或者耳钉上,让传统文化与现代工艺结合,用创新吸引客户。现在社会的发展如此迅速,如果不创新,我们就会被淘汰。”潘仕学说。
目前,黔东南州已经初步形成以银饰、刺绣为主导的民族传统手工艺品产业体系,全州从事银饰加工的个体和企业(合作社)1705家,刺绣生产的个体和企业(合作社)2162家。2021年,全州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完成产值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