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3月16日

毛鹃:三代人传承一颗银球茶

○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佳丽 龙晓慧

早春时节,乍暖还寒。 雷公山腹地,经过几场大雪的“洗礼”,万亩茶园正积蓄着春日萌动的最后一股力量。毛鹃身着雷山县传统苗族服饰,坐在毛克翕茶叶公司会客区的茶台前,夹起一颗银球茶放入杯中,倒入开水,银球茶和水发生反应,冒出不少小气泡,紧接着慢慢在杯底脱去 外壳般徐徐绽放,最后全部铺陈在杯子五分之一处,整个过程五分钟,而茶水竟可以做到不浑浊,每个茶芽都保留完整,其形、气、味俱佳。

从初露、蜕变到绽放,一颗银球茶的泡制过程,像极了毛鹃及其爷爷毛克翕、父亲毛华三代人传承银球茶的过程,而不同的是,在雷山县这片“零工业”的土地上,为了传承好这一颗银球茶,三代人用了整整42年。

初露,好山好水出好茶

历史的车轮倒退至1980年。

时年51岁的毛克翕,主动走出了县科委办公室,到距县城14公里的丹江镇觉散苗寨安营扎寨。

雷山县自古有种茶的历史。据《雷山县志》记载:清代,已有人在雷山境内开垦茶园,但由于交通闭塞,觉散苗寨大片茶园荒废了。

毛克翕亲自带领40多名工人,起早贪黑地上山割草、翻地、修剪茶树、增施肥料。通过两年的艰苦奋战,将荒芜的500亩老茶园全部垦复,同时还开垦新茶园200亩。

在毛鹃看来,爷爷是全身心投入到他的茶叶王国中。白天,毛克翕穿梭在茶垄之间,观察茶树,记录数据;夜晚,他伏在如豆的煤油灯前,捧书攻读,探索工艺,直至深夜。

功夫不负有心人,细心的毛克翕在炒制茶叶时发现,鲜叶经过高温杀青后,在机械揉 捻和炒制中,茶坯在炒制锅中往返回炒,受热炒干后,逐渐形成大小不同的圆体茶球形状。于是,一个新奇的想法油然而生,采用茶叶自身的果胶制成不同于市场现有的散茶、坨茶、砖茶,将茶叶做成茶球形状。

为实现这个愿望,毛克翕经过多次的实验,反复探索,发现只有产于海拔 1200至1400米云雾缭绕的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的清明新芽,茶叶的高果胶质含量才能让茶球紧实饱满。终于研制出了汤色明亮、茶味浓郁、鲜爽回甜、清香持久的银球茶,并获国家发明专利。

“因为雷山县是苗族地区,茶球就像苗族姑娘佩戴的银铃铛,加之上个世纪八十年我国乒乓球频频夺冠,基于这两个独特的背景,所以命名为‘雷山银球茶’。”关于银球茶的诞生,毛鹃有着深刻的印象。1996年,毛克翕以个人名字命名,成立了贵州省雷山县毛克翕茶业有限公司、毛克翕茶叶发展研究所。

雷山县是一个没有工业的县份,在那个贫困的年代,毛克翕茶业贡献了很大的税收,也帮助很多人在家门口有了收入。

蜕变,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

随着毛克翕逐渐年迈,毛鹃父亲毛华接过传承的担子。

身为一名县政协委员,毛华坚持“以茶兴县、以茶富民”为己任,充分利用西江千户苗寨景区、茶博会、雷公山茶城以及电子商务为平台,在做好各项茶文化活动,加大茶产品的宣传和销售工作。

“经过不懈的努力,在2015年贵州省首届春季斗茶大赛中,全省一千多种茶样,由我们公司选送的特级银球茶脱颖而出,获得绿茶类唯一的金奖,并荣获‘茶王’的称号。”如今,颁奖的照片被毛鹃放大装裱在公司的文化墙上。

专家对“雷山银球茶”给出的评语是:以外形圆球形形制周正,显毫较光洁、深绿,汤色黄绿泛黄,香气毫香,嫩栗香,滋味鲜醇,叶底芽叶成朵,黄绿较亮、匀净,获得绿茶类金奖茶王当之无愧。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雷公山腹地,海拔1200至1400米地带,常年云雾缭绕、雨量充沛、空气清新,无任何工业污染,茶叶微量元素含量丰富,这是生产出好茶的 重要因素。

获得“茶王”称号后,雷山茶叶产业的历史开始得以改写。

为了鼓励和支持村民共同发展产业,毛华在原有茶园的基础上,新建优质高效茶园 2000亩,并与茶农签订了茶叶收购协议,动员困难群众到产业园区务工,增加群众收入。

西江镇脚尧村的茶农们就是此项协议的受益者。

脚尧村距离县城25公里,因为1358米的高海拔加之山势陡峭,可以说是全县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的村寨之一。然而,脚尧村却是全县第一个小康村,村里40多户村民都在县城买了房子和铺面,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目前单是脚尧村就有2760亩茶叶,实采茶叶则达到了 1200亩。

一片片荒山变成茶山,雷山人民不再靠山吃山,开始养山富山的新篇章。

“我不会说话,父亲把这一手家业交给我的时候,就给我说了一句话,那就是用心去做茶。”毛华说,从他接手毛克翕茶业起,就一直在坚持依托生态资源,“用品质说话”。

绽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虽然从小就生活在茶香中,但毛鹃并没有想过自己未来会接下父亲和爷爷的衣钵。她大学学习了自己感兴趣的旅游专业,毕业后在西江工作,后来进入雷山县旅游局工作。

过去几十年里,爷爷和父亲为银球茶付出的艰辛她全都看在眼里,即使爷爷躺在病榻上,念叨的也是“要把制茶手艺传承下去,不能让那些跟着公司种茶的村民们受委屈。” 在毛鹃眼中,毛克翕是一个为了理想而努力的榜样。

从银球茶诞生到现在的30多年里,雷山县的茶叶种植从过去的几千亩扩展为现今的十余万亩, 覆盖了雷公山腹地的所有村寨,茶产业已经成为雷山县产业扶贫、产业振兴的支柱产业, 毛克翕茶业有限公司作为雷山县制茶历史最悠久的茶企,自然应该担起更重的社会责任。

2017年年底,由于家中变故,毛鹃辞掉县旅游局的工作,接过了父亲的担子。

这对毛鹃来说是个全新的行业,从种植、加工到销售、推广,每一个环节都有很 多专业知识需要掌握,她决定从头开始。从采茶到制茶,毛鹃一点点从零学起,光是将茶 叶捏成球这一个步骤,她都花了一年的时间才学会。掌握了银球茶制作技艺的毛鹃,在 2019年通过申请,成为了银球茶第三代非遗传承人。

好产品因有了文化的注入才会更加厚重。长期从事旅游业所积累的经验,以及年轻人紧跟时代潮流获取的信息,都让毛鹃清晰地明白一个道理:在这个网络发达、信息爆炸的时代,银球茶要跟上时代步伐求得突破,还需要有一些改变。

她开始学习一些更新鲜的东西,比如茶艺、名茶品评等,在她看来,这些能为银球茶的发展带来更多提升。在包装方面,她在过去华丽而高端的包装基础上进行改良,拓展出精巧时尚、符合年轻人审美品位的小罐包装,这一改变,又扩大了银球茶的受众群体。而在销售上,她也通过曾经积累的旅游资源,与西江等景区展开合作,吸引游客品茗,让更多人了解银球茶。

除此之外,网络平台则是她运用得更为熟练的工具。她不仅在淘宝等网络购物平台开通网店,还开始学习短视频制作,在抖音上开通了账号。2021年,公司销售额达到2200多万元,带动农民实现增收 982.6万元。如今,雷山县茶叶种植已发展到16万亩,实现了“人均一亩茶”。

由于冬季时间长、气温低,今年春茶采摘推迟了20多天。“春茶重在尝‘鲜’,虽然时间推迟,但是病虫害少了,茶青的质量也会更好。”毛鹃对茶叶秉性已经十分了解,脸上的笑容仿佛正期待着春日到来时,茶农们的指尖在芽丛中上下翻飞,勾勒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美好图景。

--> 2022-03-16 1 1 黔东南日报 c182835.html 1 毛鹃:三代人传承一颗银球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