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卜珍和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全党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前进道路上仍然存在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挑战。”为此,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要求全党必须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常怀远虑、居安思危,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不懈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党始终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百年不懈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如今正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迈进,向着民族复兴伟大征程奋进。但是,前进的道路布满着艰辛、面临着风险、充满着挑战,我们只有始终做到居安思危,才能排除千难万险,战胜各种风险和挑战,始终立于不败之地,胜利完成民族复兴大业,这是每个共产党员必须时刻铭记的,
居安思危是党的百年奋斗经验总结。我们党是居安思危、富于忧患意识的党,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激发全党全民族忧患意识,时刻居安思危,并不断将其转化为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力量的光辉历史。我们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历经磨难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在百年奋斗中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百折不挠。革命战争年代,在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面前,始终保持高度清醒的忧患自觉。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不怕一穷二白,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担当,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党的十八大后,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们党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始终做到居安思危,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的百年奋斗经验表明,只有始终做到居安思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能成为现实。
居安思危是中华文化重要精髓。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是全世界唯一历史没有被中断的民族,中华民族具有许多优秀的品德和传统,其中居安思危、不忘忧患不失为优秀品德。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常怀远虑、居安思危被深深植根在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中,具有积极的思想价值和人文精神,可称之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精髓。从《诗经》到《周易》,不乏忧患意识和居安思危思想,从道家的哲学思想到顾炎武的名言,无不包含着忧患意识,从历代仁人志士到当代贤士名家,都倡导居安思危。忧患意识作为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价值理念和人文精神,已镌刻在中华民族的基因深处,始终砥砺着中华民族奋勇前进。作为中华文化的优秀精髓,居安思危已经渗透到中华民族的血液,成为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必将成为推动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
居安思危是战胜前进道路上风险挑战的必然选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不会一帆风顺,新的征程肯定布满荆棘,区域不平衡、人口老年化、意识形态、公共安全、极端天气、自然灾害等风险时刻威胁着我们,宗教、涉台、涉疆、涉藏、涉港等斗争异常尖锐复杂,国际动荡和风险日益增多,西方国家对我们实行全面围堵,我们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恶劣,党长期执政面临的“四大考验”复杂严峻,都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无法回避的挑战和风险。我们只有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做到居安思危,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变化中,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化解一个又一个风险,不断取得成功,实现民族复兴大业。前行的路告诉我们,只有做到既解近忧、又怀远虑,有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思想和行动准备,才能不断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民族复兴征程上要做到始终居安思危,就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对国家和民族高度负责的精神,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砥砺前行,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就要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精神,在功劳面前不沾沾自喜,在成绩面前不松弛懈怠,在称赞面前不得意忘形;就要不断增强能力本领,加强学习,勇于实践,增强辨别风险能力,增强担当作为本领;就要发扬斗争精神,面对风险挑战不畏首畏尾、不逃脱退缩、不消极懈怠、不瞻前顾后,勇于斗争、善于斗争,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劈波斩浪、一往无前;就要做到艰苦奋斗、厉行节约,不断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汲取精神营养,以努力奋斗、顽强拼搏谱写民族复兴征程上华彩乐章。
(作者系安徽省巢湖市委党校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