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3月17日

浅析农村小学低年级学习习惯养成

○ 从江县斗里镇中心小学 蒙曙英

小学生的习惯养成是家长和老师最头疼的事情之一,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成绩的保障和奠基石。很多家长抱怨孩子成绩差,不听话,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及时完成,没有自觉学习的好习惯,总是要家长催了又催才完成作业。整天玩手机,不给手机就哭闹有的甚至和家长大打出手,年龄小点的孩子则是在家大闹天宫,直到家长答应给手机才善罢甘休。遇到类似一系列问题我们该怎么办,怎么教育孩子去听家长的话,听老师的话,最终能让孩子自觉地学习、学好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大问题。很多著名的学者认为自己的成功与幼儿时养成的良好习惯密不可分。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简单地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对学习,而且对学生道德品质以及心理的和谐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小学生本身,对于形成和完善儿童个性,对于儿童的主体发展乃至对于提高整个下一代的身心素质,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家长在孩子面前要树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作为幼儿的家长要注意自己的日常行为习惯,特别是和孩子在一起时我们要树立起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在孩子面前说脏话,不要自己整天玩游戏。没事时多辅导孩子学习文化,多引导孩子看书,和孩子同读一本书。家长要把家庭和自己的未来进行阶段性的规划,并积极向上和对未来有所期望等,引导孩子向往未来美好的家庭环境。特别是有的年轻父母迷上了网络游戏,整天都是沉迷在游戏世界里,有的甚至喊孩子帮忙顶玩网络游戏。在农村,有的父母则是带孩子一起去赌博通宵,让孩子帮摸摸牌,去去霉运气等等。到最后孩子行为习惯不好了,成绩上不来了,家长着急了,此时孩子已经养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了,很难改过来。所以说家长的行为规范和良好的习惯是影响孩子良好习惯的关键。

二、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郭沫若同志早在1962年8月为《人民教育》题词说:“培养学生写好字,不一定要人人都成为书法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老师和家长要积极帮助学生养成写好字的习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对学生的写字就要严格要求。经常提醒书写姿势,两脚放平,身子挺直,头离写字本一尺左右。提醒握笔姿势,手指离笔尖一寸,拇指、食指指肚捏笔,中指托住,不松不紧,灵活机动。书写时先观察字的整体结构,再想想笔顺。然后把横写平,竖写直,书写工整。小学低年级是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等原因,他们往往观察不细致,极易写错字。不少学生在书写生字时出现多一笔少一笔的现象,因此,老师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做到认真仔细,发现错字及时纠正,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认真的习惯。老师要每天让学生写一张铅笔字,要求书写清清楚楚,整齐、清洁。经常在班内举行“小小书法家比赛”,激发学生把字写好的热情。

三、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说:“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理解阅读的人,他是不能顺利地掌握知识的。”可见阅读的重要性。能尽快让小学低年级学生流利阅读,就要多识字。教师要选定大量识字为突破口,实行课内、课外双轨识字。读本识字,凡是课本中出现的字都要求学生能认识,只是要求不同,课内生字表的生字必须掌握,达到“四会”,即会读、会写、会理解、会运用。生字表之外的字,只要能读并知道大体意思即可。在利用自读课本进行阅读识字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在语境中识字,并且是连词记忆。教师还要创造性地将小组学习引进阅读识字课堂,让学生在小组中学习生字,检查生字,他们互帮互学,积极主动,情绪高涨。阅读和识字是相辅相成的,识字是基础,识字多了,读课外书就成为可能。反过来,阅读又能促进识字,提高识字效率,读得多了,识字自然就多。阅读又分为朗读和默读两种形式。朗读是默读的基础,默读能力的培养,往往先从朗读着手。朗读有助于记忆,反复朗读可以达到熟读以至背诵,既积累词汇又训练语感,可谓一举两得。因此,要先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课堂上教师要采用自由读、小组读、优生领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男女分组比赛读等多种朗读形式,使学生读通、读熟、读懂课文。每篇文章只要诵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熟读成诵。同时,教师要适时推荐一些拼音故事,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以培养小学生的读书兴趣。

四、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师要给学生创造独立管理的机会,激励学生学会自主管理,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现代教育理念之一是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实现教学民主。这也是自主学习的前提。长期以来,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最具权威的,老师是万能的,没有什么问题能难倒老师。老师也经常被这个沉重的心理包袱压得喘不过气,努力维持着这种形象。殊不知,这样一来不但加重了自己的心理负担,同时也使学生对知识产生神秘感,对学习产生惧怕和为难情绪。所以作为教师应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做学生的引导者,而不是权威。学生只有消除了胆怯和依靠心理,才可以无拘无束地充分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见解和情感,不怕挫折和失败。学生有了充分的心理安全感和心理自由感,才能真正实现心理表达的自由和开放。教师在课堂上,要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人人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课堂上多使用“想一想,谁能答得最好?”“大家想一想。还有别的方法吗?”让所有学生置身其中,学生就会增强积极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感。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想法,接纳学生的错误和失败,鼓励学生表达与容纳别人不同的见解,在一种关心和支持的氛围中,让学生从错误中获得学习的机会,不断汲取创新的营养,学会学习。

教师还可以道德行为准则,各种体育、艺术和歌咏比赛等项目为培养方式,以学生在学校的日常行为为考核、评价,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乐于助人、诚实守信、拾金不昧的习惯和养成桌凳整洁、衣服干净,不随手乱丢垃圾等个人卫生习惯。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后,就会感到学习和生活轻松愉快,就会有幸福感、成就感,故此孩子会越来越对学习感兴趣,学习也会得到提高。

--> 2022-03-17 1 1 黔东南日报 c182966.html 1 浅析农村小学低年级学习习惯养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