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3月18日

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 黎平县城关第五小学 吴再琼

小学数学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各种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体现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通过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生产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是学生素质提高与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

一、认识应用题本身的规律和特点

(一)应用题的组成。数学应用题由已知条件和问题两部分组成,应用题中的已知条件即已知数量,应用题中所求的未知量叫作问题。

例1:小明今年14岁,小华今年比小明大2岁,小华今年多少岁?

已知条件有两个:“小明今年14岁”和“小华今年比小明大2岁。”问题:“小华今年多少岁?”

(二)应用题的分类。应用题按解题步骤可分为:简单应用题和复杂应用题。按内容不同可分为:工程应用题、路程应用题、平均分应用题、对应分率应用题等。按组成的数的特点可分为:整数应用题、小数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

(三)应用题具有共同的解题规律。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解题规律是根据应用题中问题的需要选用适当的运算方法和运算顺序把已知条件组合起来,从而达到解题的目的。在这个规律中问题决定运算方法和运算顺序的选择,已知条件决定解题的步骤。

例2:一个粮店上午运来10吨大米,下午运来15吨大米,一天共运来多少吨大米?

由问题“一天共运来多少吨大米?”可知是求和用加法。这是根据问题需要把两个已知条件用加法组合在一起。

例3:一个粮店,上午运来10吨大米,下午运来5车,每车装3吨,一天共运来多少吨大米?

例3同例2比较问题相同,但例2中的第2个已知条件“下午运来15吨”在例3中由两个已知条件“下午运来5车,每车装3吨”替换,已知条件发生了变化,在例3中根据问题的需要必须先算出“下午共运来多少吨?”即例2中的已知条件。从而看出已知条件的变化会形成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就会增加解题的步骤。例3是一道两步应用题,要先算5×3=15(吨),再算10+15=25(吨)。列成综合算式是:10+3×5=25(吨)。

由上可知,已知条件决定解题步骤,问题决定运算方法和运算顺序。因而应用题的解题规律是根据问题的需要选用恰当的运算方法和运算顺序把已知条件组合起来。

二、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要注意突出问题

问题是应用题的核心,是解题的关键,它决定选用怎样的运算方法和运算顺序组合已知条件,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时时刻刻突出问题,教学活动要紧紧围绕问题开展。例4:一个圆柱形水桶,从里面量直径20厘米,高25厘米,这个水桶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1)提出问题:找出问题,求这个水桶的容积。

(2)分析问题:师生共同讨论水桶的容积怎么计算,求水桶的容积就是求水桶的内部体积,用水桶的内部底面积乘以内部的高。

(3)解决问题:出示例4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整个教学活动始终以问题为主线,这就是突出问题。

三、应用题教学,要采用适当的方法突破难点

每个应用题都有一个解题的关键点,可它是学生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的连接点,这就是应用题的难点。难点的突破贵在方法的选择,方法,事半功倍,使学生轻松解题。例4中难点是圆柱形容器容积的理解,可用直观教学法,准备一个圆柱形无盖筒,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操作得出:水桶的容积就是圆柱形容器的内部体积,就是圆柱的内底面积乘以内部的高,让学生自己测量学具的内底面直径和内部的高。通过直观教学,使学生由其具体形象思维方式上升成抽象逻辑思维,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适当的教学方法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根据教学内容,选好课后练习

根据应用题的客观存在性,可选用生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练习。如例4课后让学生回家后计算一个圆柱形实物容器的容积,这样既动手又动脑,既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又巩固了所学知识。让学生在练习中从数学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真真切切存在于生活和生产中,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同样在实践练习中加深了学生对事物、问题的认识程度。

总之而言,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在充分认识应用题的规律和特点的前提下,教学活动紧扣问题开展,选用适当方法突破难点,布置适当的课后练习,巩固、提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达到教学效果。

--> 2022-03-18 1 1 黔东南日报 c183044.html 1 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