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3月23日

让出错的学生笑起来

○ 天柱县第一小学 吴该娥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要是人都会犯错的,人犯错没关系,只要自己能认识到自己的错,知错能改就可以了。但是,同样的错同时犯两次的话,那就是这个人根本没去认识到自己的错。所以,我们每次的犯错,都要从里面总结出原因来,找出问题的所在,改正后能让自己更完美。

在一节练习课上,笔者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班里开联欢会,同学们布置教室,如果按“蓝、黄、黄、红、红、红、红、蓝、黄、黄、红、红、红、红”的顺序挂气球,买了48个红气球,需要买几个蓝气球、几个黄气球?

生1说:我的列式是48÷7=6(组)……6(个),6×1+1=7(个),6×2+2=14(个)。所以我认为要买7个蓝气球、14个黄气球。

“嗯?……”班里不少学生发出了质疑和反对之声。

生2掷地有声地说:“我不同意他的做法。因为每组中红气球是蓝气球的4倍,是黄气球的2倍,应该是48÷4=12(个),48÷2=24(个),要买12个蓝气球、24个黄气球。”

“对!”很多同学马上说道。

随着学生的汇报,笔者把两种思路都记录在黑板上,但当转过头时却发现生1的表情不太自然,显然是因为做错了,有点儿不好意思……

“他的问题出在哪里?”我有意继续追问。

“他把48个红气球当成了全部气球的数量,所以用48÷7。”“哦……”有的学生恍然大悟。

笔者顺势马上板书“买了48个气球”。

“那6×1+1=7(个),6×2+2=14(个)又是什么意思呢?”显然,大家并不是都理解生1的每一步的意思,举手的人一下子少了。

“那咱们就欢迎他来讲讲。”生1显然没有想到还能来讲自己的解法。伴随着稀稀拉拉的掌声走上了讲台。“如果你能听懂他的方法并认可,就给他热烈的掌声,好吗?”大家点了点头。

生1解释道:“7表示一组有7个气球,6就是有6组,还余6个。每组中有一个蓝气球,所以用6×1,余下的6个中有1个蓝气球,所以加1,一共是七个蓝气球。黄气球的个数也是这样得出的。”

“哦!”学生恍然大悟,掌声渐渐响了起来,生1的表情舒缓多了。

“多清楚的思路啊!”笔者指着课件上和黑板上的题目问道,“一字之差,有区别吗?”

生1马上补充道:“课件上题中的48个是红气球的数量,黑板上题中的48个是气球的数量,表示3种气球一共有48个。”

“应该感谢他的总结,一字之差,就是完全不同的问题、不同的思考。就本题而言,他的做法是不正确的,但他让我们看清楚了本题的易错点在哪里,再次体会到了审题的重要性。我们应该感谢他。”课堂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生1也面带微笑鼓起了掌。

“我们可以继续思考,如果48是蓝气球或黄气球的个数,求红气球的个数,你会吗?”

学生饶有兴趣地写了起来……

没有一个学生想出错,但错误往往伴随着每一个人的数学学习。审题不清就落笔是中高年级学生常出现的问题,而且这可以带来思考、对话、精彩。垃圾放对了地方就是宝贝,错误想对了更是宝贝。所以,对错误资源更有一种期待——错误即是创造。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生1出错了,而且恰恰出在了本题的关键之处。学生辨析之后,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没有“红”是整体,有“红”是部分。一字之差,就会带来不同的思考。正是因为这个错误,学生深刻体会到了审题的重要性。这道题还带给了我们不同角度的思考,让我们对错误进行了再认识。这就是很好的有价值的错误资源。

出错往往伴随着可怕的负面效应——耻辱和失败。当笔者发现生1表情不自然时,就在思考如何安抚孩子的心理,让他先说自己明白的地方,再说体会。这是学生对错误重新认识和重拾信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由表情不自然到自然,最后面带微笑;掌声从稀稀拉拉到连绵不断。这正是学生接纳、尊重、欣赏错误的过程。错误的意义远远大于错误本身的负面效应。

从教学中笔者感受到,当孩子出错时要注重错误本身知识层面的价值和资源转化,还要关注出错学生的心理。出错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认识错误。出错是学生的权利,更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伴随品,而让学生不犯同样的错误则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责任。

--> 2022-03-23 1 1 黔东南日报 c183430.html 1 让出错的学生笑起来 /enpproperty-->